华沙气候大会陷僵局 减排目标和责任各方现分歧
原定22日闭幕的华沙气候大会在延时10小时后依然看不到结束的迹象。各方立场激烈碰撞,争吵不断,会议多次中断。
本次华沙气候大会有三个目标:气候资金得到落实;建立损失损害补偿机制;为2020年后的新气候协议确立时间表和路线图。记者从一位中国代表团成员处获悉,目前各方在上述三个方面均存在明显分歧。
当地时间22日晚接近午夜时分,记者看到,“德班平台”谈判的会议室内上百名谈判代表仍在激烈争吵,场面十分混乱。
中方谈判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各方“斗争”最为激烈的一点是,各方在设定2020年之后的减排目标和责任问题上,是否继续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记者获悉,发达国家希望在会议成果文本中,针对关于减排责任与目标设定、气候基金出资义务等问题提出一个适用于所有成员国的单一标准,然而发展中国家认为,必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应当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责任、义务单列出来。
资金落实也是争议焦点。据此前达成的相关决议,发达国家应在2010年至2012年出资300亿美元作为绿色气候基金的快速启动资金,并在2020年前达到每年出资1000亿美元的目标,以帮助发展中国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但目前绝大部分资金尚未真正到位。
据看到有关气候资金问题高级别磋商文本草案的人士介绍,草案里面并没有提及具体数字,大多是不带强制性的模糊表述,如“敦促发达国家提高气候资金出资水平”,这对于很多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国来说难以接受。
发达国家的历史碳排放带来全球变暖。台风“海燕”侵袭菲律宾之后,发展中国家呼吁建立一个主要由发达国家提供资金的损失补偿机制。而发达国家则担心,这一机制可能会导致它们为未来极端天气带来的破坏“无限制埋单”。
据记者目前掌握的信息,本次大会可能只会就是否需要建立这样一个补偿机制达成原则性共识,至于建立的时间、方式和具体运作,涉及的可能性不大,这也很难让发展中国家满意。
菲律宾代表团团长萨诺在谈判初期曾“含泪控诉”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缓慢进度带来的后果,并声称将用绝食的姿态向发达国家追讨“气候债务”,直到它们同意建立损失损害补偿机制和作出明确出资承诺为止。只是从目前谈判的氛围来看,这样的控诉,似乎还无法打动利益当前的众多发达国家。(记者张正富 蒋励 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