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刺绣:盛开在乡野里的绚丽山花——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文化新闻

青海刺绣:盛开在乡野里的绚丽山花

2010年08月06日 13:19 来源:青海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青海刺绣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青海民间刺绣是高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有机结合,在绣艺上,与其他绣种形成了异曲同工之美。

  青海刺绣的最大特点就是原始古朴,件件绣品似乎都体现着远古的印记。青海地域辽阔,受地域空间的影响,青海刺绣品和其他绣种相比,反映出了强烈的地区差异。草原牧民以夸张的造形,庄重的色彩,泼辣的笔触,强烈的对比,简练的构图,粗犷的线条,展现出豪放的草原气质。青海东部从事农业的各民族,不但刺绣种类繁多,应用广泛,而且讲究构图饱满,形象生动,浑厚朴实,色彩纯真,手法多样,并以做工精细而著称。

  民族地域特色浓郁的青海刺绣

  青海历来有针绣的习俗,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闲暇时随处可见女人手拿银针刺绣的情景,尤其是在农村,刺绣之风更是盛行,经过代代相传,得到了有效传承。大到衣饰装饰品,小到鞋垫门帘等,经过巧手的一番绣饰,就能够显现出充满魅力生机,活生生、栩栩如画的“生命”来。据资料考证,青海的刺绣应用十分广泛,其品种丰富,花样繁多。

  青藏高原是个多民族地区,刺绣展现的艺术也各有千秋。藏族、蒙古族、土族由于信仰藏传佛教,他们的刺绣多反映吉祥八宝、狮象瑞云等宗教内容。藏族刺绣吸收唐卡的构图手法,又学习汉族刺绣的技艺,绣品讲究观赏价值,追求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藏族刺绣装饰性极强,许多图案巧妙地组合成互相缠绕、互相协调的布局,反映出团结友爱、互不分离的民族性格;土族刺绣做工精细,针针见功底,线线出效果。绣品讲究整体关系,以盘绣为主体,以密集的绣法为基调,以大面积繁绣为特色,件件绣品舒展大气,光彩夺目,由于精工耗时,绣品经久耐用,土族刺绣应用十分广泛,民间刺绣非常活跃,时至今日,土族妇女从头到脚用刺绣装扮,如仙女下凡一般;回族、撒拉族刺绣讲究高雅、秀丽,针法精巧飘逸,绣品精美淡雅,并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很少用动物图案,多以植物花卉为主。

  在漫长刺绣艺术的历史长河中,青海汉族刺绣博采众长,既受中原刺绣影响,又借鉴少数民族构图色彩,还吸收宫廷刺绣的技艺,从构图、题材、色彩、绣法各方面刻意追求,全面发展,绣品朴实中见华丽,形成了地域民族色彩内涵丰富的绣种而广受群众喜爱。青海民间刺绣的绣法比较多,按人们习惯的叫法有平绣,盘绣、锁绣、网绣、拉绣、垛绣、辫绣、堆绣、剪贴绣、窝针绣等。其中盘绣、堆绣是土族、蒙古族、藏族最具特色,最常用的绣法,在其他汉族地区很少见。由于民族的不同、地域的不同、绣品的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绣法的使用也千差万别,但表达的内容与形式、民族情感与表现手法是相融相通的。

  出自村民手中的精美绣品

  对于刺绣笔者并不陌生,但当听说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城北村一户村民家中有一幅自绣的《布达拉宫》刺绣藏图时,仍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和喜悦,急于想目睹一下这幅绣品的尊容。4月11日,在朋友的带领下,终于见到了这幅久慕的绣品——《布达拉宫》绣图。当这幅宽1米,长2米的绣品展开时,立刻引来围观者的赞叹。尽管在心中早对这幅绣品有了想像的雏形,但当目睹了它的全貌时仍感到十分惊喜。

  从直观上看,这幅《布达拉宫》绣图很难看得出有针绣的痕迹,它更像是一件毯织品。这幅《布达拉宫》绣图充分体现了青海刺绣在构图手法上的严密和规整性,针法应用上的饱满几乎达到密不透风,但细细观察却发现整幅图的纹络相当清晰有序。32岁的女主人袁春香是这件作品的创作者。袁春香说,她绣的这幅《布达拉宫》绣图确属刺绣作品,是她花两年半时间,一针一针绣出来的,使用的绣针是普通的缝衣针,为了尽可能体现出绣图的浮雕特点和立体感,采用的绣线是普通的细毛线,为了使画面平整不变形,使用的秀料底布是白色的粗帆布。

  当提起为什么会采用毛线来绣这幅《布达拉宫》图时,袁春香的回答倒显得很简单。她说:“主要考虑到用毛线绣会快一点,能不能绣好当时心里也没底。”但随着绣图雏形的一点点展现,袁春香对这幅展开的“刺绣工程”越来越有信心。2008年这幅历时两年半的“工程”终于完成了,经过仔细装裱,一幅气势宏伟的《布达拉宫》展现在眼前,并被推荐参加了2008年“柴推会”《盐湖城旅游文化艺术节民族民间工艺品展》,得到了观者的普遍认可和肯定,并在盐湖城旅游文化艺术节民族民间工艺品展参展作品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袁春香的《布达拉宫》绣图,在刺绣中,仅各种颜色的毛线就用了近15种之多。袁春香说,图中约90%的线的颜色和原图一致,在刺绣针法上也和普通的绣法有所不同,相对普通绣法更难,在整个刺绣过程中针法的方向一定要保持一致,绝不能有半点的疏忽和偏差,否则就显得不规则和齐整了。笔者注意到,正如她所说,整幅图的纹络相当规则,针脚的长度也几乎达到精密的一致。

  青海刺绣在构图手法上也是多种多样,讲究严密的规整性,这种构图大都用固定的模式和严格的程序,用肖像的表现手法将绣件纹样填满,有的几乎达到了密不透风的程度,人物写实饱满且纹络清晰可见,这在袁春香的两幅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青海民间刺绣的色彩魅力

  青海民间刺绣的最大特点就是讲究色彩艳丽,在用色上无拘无束,大胆创新,用彩线尽情抒发自己火辣辣的情感。在设色上,多用原色,很少用过渡色,因而色相明快,彩度纯厚,对比鲜明,色彩强烈。很多绣品在黑底色上直接用大红大绿绣成,出现高反差,强对比的效果。

  在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城北村另一户村民刘晶晶的家里,笔者还有幸见到了刘晶晶采用垛绣手法,精心绣制的《刘海撒金钱》绣图和《牡丹》绣图。从直观上就显现出极具青海民间刺绣的特点,采用的绣线色彩艳丽,对比反差极强,具有雅俗共赏的效果。

  刘晶晶介绍说,她的《刘海撒金钱》用了近两个月时间,由于配线较难,所以绣品和原有的色彩稍有差距,颜色搭配上也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配色的。笔者看到,刘晶晶的这幅《刘海撒金钱》绣图色彩对比非常强,色彩应用上也比较艳丽,图中人物的举止栩栩如生,针法上致密均匀,令人赞叹的是,图中人物的发丝和露出的脚趾甲都清晰可见,在强烈的色彩对比下,使整幅图显得逼真生动,人物衣襟上的饰物也是排列有序,图案清晰可见,整个画面和绣工都显得很精致,就连村里擅长刺绣的人,也对其给予了赞赏。

  刘晶晶的另一幅《牡丹》绣图和《刘海撒金钱》绣图在刺绣手法上采取的手法一致,整幅图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让人感觉,跃然眼前的就是活生生的牡丹。刘晶晶说,采用垛绣方式绣一幅《牡丹》图二十几天就能绣好。

  青海刺绣除讲究色彩艳丽,在用色上无拘无束外,在绣工上采用的是细韧、明亮又富弹性的绣线,从而使绣品看上去色彩艳丽,而富有光泽,这些特点在刘晶晶的绣品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青海民间刺绣的民俗风情

  常言道,作为能干的女性,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在青海农村,会一手漂亮的针线活,也是女性最基本的特长。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城北村村民尚淑英说:“在青海农村,姑娘们到了十几岁时在学习之余都会拿起针线做垛绣和刺绣。一开始先做简单的鞋垫,时间长了做工也达到了熟练程度,都会将一些自己较为满意的精品收藏起来,待到出嫁的时候作为见面礼送给婆家的亲戚、朋友,婆家也会从针线活上断定新媳妇的能干贤惠程度。”

  尚淑英说:“一般农村的女子,做这些活时不用专门请人去教,因为在老一辈和身边的女性的耳濡目染下自然而然就掌握了各种针线活的技巧,有时也会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意愿进行创新。别看小小的刺绣活,看起来简单,做起来确很难,这都是日积月累的功夫活,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创新才能做到新颖别致,吸引人的眼球,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

  尚淑英笑着说:“如今,大家的刺绣活都是送人的,几乎很少自己用,因为自己辛辛苦苦做的活儿,自己也舍不得用,只有送给别人,让别人高兴,在别人的赞叹中才感觉自己有一份满足和成就感。”从她的一番话中,就很容易明白,原来刺绣是在无形中作为衡量女性能干的一个标准,难怪在青海农村很多女性都有一手刺绣的好手艺,这也许就是青海刺绣得以代代相传,且经久不衰的传承根源。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青海民间刺绣远离现代文明,始终保持着浓浓的地域特点和深深的民族气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而发展演变,在我国传统民间刺绣艺术的殿堂上,青海民间刺绣可算得上是一枝独秀。(作者: 刘海英 )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