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陕西河南祭祖“撞车” 炎黄子孙何处寻根?

2011年04月01日 12: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资料图:2010年4月16日(农历三月初三),庚寅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市举行。当日,来自海内外的两万多名嘉宾欢聚于此,共拜轩辕。  中新社发 刘书亭 摄


 

    资料图:2010年(农历庚寅年)清明节,万余名海内外华人代表齐聚陕西黄帝陵祭祀大殿前,共同拜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图为4月5日,乐舞告祭的场景。  中新社发 冽玮 摄

  中新社郑州4月1日电 题:陕豫祭祖“撞车” 炎黄子孙何处寻根?

  中新社记者 李志全

  “三月三,拜轩辕”、“清明节公祭黄帝”,这是河南与陕西关于追思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各自表述。巧合的是,今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和清明节属同一天,两地同时祭拜,炎黄子孙何处寻根呢?

  一问:陕豫“撞车”,何处是我家?

  陕西黄陵县,因黄帝陵而得名,传说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是为黄帝陵;而河南新郑市,是轩辕黄帝出生、创业、建都的地方。目前,两者都升格为“国祭”,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尽管此前有所争议,但两地每年都吸引大批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寻根谒祖,不想今年却意外“撞车”。“辛卯年黄帝故里(河南新郑)拜祖大典”和“辛卯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陕西黄陵)典礼”都将在4月5日上午9点50分举行。

  去陕西还是去河南?到底何处是我家?这让不少炎黄子孙犯了难。

  “辛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组委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丁世显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黄帝故里拜祖是在轩辕黄帝的出生日,这是一个非常喜庆的活动。黄帝陵祭祖,按照中华民族传统习惯,清明节都要扫墓、祭祖,“但两者也有共同之处,无论在哪边参加祭拜,都是追思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功德。”

  丁世显认为,这应该不会给海内外的华人华侨造成概念上的混淆。相反,因为两者都能达到共同目的,可以进一步激发民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责任心和责任感。但他也坦言,对祖居海外的炎黄子孙而言,往年两地都能去、都有时间去,但今年却是同一天,“这也是人力所不能掌控的。”

  黄帝文化研究专家、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刘文学对此也表示,今年只是时间上的一种巧合,两者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但都得到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认可。

  再问:内涵不同,如何追思先祖?

  “在我看来,一个是庆典文化,一个是墓葬文化。”刘文学告诉中新社记者说,农历三月初三是黄帝出生的日子,新郑是黄帝的故都、故里,是黄帝建功立业的地方,因此,到这里拜祖是一种纪念性文化,“是对黄帝所建立功勋的怀念,基调是喜庆。”

  陕西黄帝陵属于陵墓祭祀,传递的是一种对黄帝的悼念,基调是哀伤的。刘文学表示,黄帝陵的祭祀活动历史上是在九月初九以及黄帝升天的日子举行,清明节公祭是沿用了唐宋之后的传统,“两个地方都来祭拜,并非是无序的。”

  据了解,考虑到海外华人华侨以及对黄帝有好奇心的外国人的需求,河南方面今年特意开设了粤语、英语的电台直播。而陕西方面,两岸媒体将首次联合报道海峡两岸祭祖的盛况。两地还不约而同地设立了“网上祭奠”的环节,不能亲临现场的海内外儿女,可以通过网络追忆先祖、寄托哀思。

  刘文学说,根据中国的历史传统和习惯,人们更倾向于陵墓祭祀,但两者并不是一个矛盾体,都有积极意义,“海内外炎黄子孙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自由选择。”

  河南省社科院历史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也表示,陕西、河南两者的活动具有明显区别,“既可选择到黄帝出生地河南新郑,也可选择到黄帝墓葬地陕西黄陵。”

  三问:“黄帝热”说明了什么?

  针对大陆各地乃至海外的“黄帝热”现象,刘文学给予正面评价和肯定。他认为,这说明民众都认可黄帝是我们共同的人文始祖,应该说都具有正面的、积极的意义。

  张新斌则向中新社记者阐释,所谓的“黄帝热”是在辛亥革命前就兴起的,在当时的特殊时代得到了大张旗鼓的普及,也起到了积极意义。现阶段之所以热,是因为不少地方都有黄帝的遗存,如河北涿鹿、河南新郑、陕西黄陵等地,我们同属炎黄子孙,应该说都具有祭拜的正当性,都有这种权利,这一点无可厚非。

  “我们举行拜祖大典的目的,就是体现黄帝文化对现实的意义。”刘文学表示,黄帝文化在历史上多次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大发展,体现了黄帝文化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他说,只要有利于增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只要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怎么祭拜都不过分”。

  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曾表示,中国人作为黄帝的子孙,已经不是一个血统的观念,而是一个文化归属的观念,是中华民族各个民族互相认同的表现。(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唐伟杰】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