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溯源五千年:传统文化借力“蝶变”独擅胜场
中新网北京10月15日电 题:五年溯源五千年:传统文化借力“蝶变”独擅胜场
中新网记者
当综艺“爱上”诗词,当故宫变得“萌萌哒”……既是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历最近这五年“蝶变”,正在用老百姓更加享受的方式,悄然勾勒出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
“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习近平的一番番寄语,引导着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年间创造性变迁。
“天意君须会 人间要好诗”
——文化类综艺荧屏斗艳
在北京一家互联网科技公司工作的汤芸,曾经在2015年的一场汉字听写大会中拿下“百人听写体验”单场冠军。虽然已经过去2年多,但那副获奖证书的镜框仍然摆放在她办公桌的案头。回想起比赛胜出那一幕,她的描述依然绘声绘色。
“题目的编排都是由易到难,当时也没觉得多紧张,毕竟从这档节目面世之初我就一直在看,”汤芸笑着说,“不仅让我认识很多生僻字和平日用不到的成语,还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传统文化不是遥远的看不到摸不着,而是就在我们身边,实实在在的。”
身为综艺迷的汤芸注意到,近年来,曾经喧嚣一时的各种明星八卦类节目正在逐渐退潮,文化类综艺越来越多的成为荧屏主角。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中国成语大会》,一部部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综艺节目,在成为街头巷尾热议话题的同时,也成为收视率新的增长点。
数据显示,《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官收视率达到1.17%,超过排名第二的电视节目收视率30%以上,全部10期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朗读者》在CCTV-1和CCTV-3联合播出,首播当天即登上微博榜单榜首长达两个小时,并将其嘉宾们送上热搜。
在知名媒体人、央视《朗读者》制作人董卿看来,真人秀、纯综艺节目确实出现过“霸屏”的现象,但随着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升级,文化类综艺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的时机。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她表示,“诗词热的再度燃起,仍然说明现实文化语境中对于传统文化的需求和热爱依然强烈,这也是保有文化自信的底气。”
在她的制作思路里,旗帜鲜明地传播弘扬优秀文化责无旁贷。她曾说,我们应当有让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的自觉。它远远不只是竞赛的敲门砖,不只是高考的必考点,不只是父母炫耀孩子的资本,不只是饭桌上和键盘上的谈资,是我们每个人的‘诗和远方’。”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向上吧!诗词》执行总导演林间也认为,每一位观众都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这也正是他专注打造文化综艺的缘由。“这种基因在观众心里,是具备星星之火的,只要我们用一种传播方式去唤醒它,它就能以燎原之势受大家喜爱。”
林间坦言,自己这一档节目希望追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的效果。他认为,尽管当下互联网文化对人们语言表达方式的改变很大,但诗词作为传统文化,应该被普及,“用诗意且美好的表达,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也是一种精神追求”。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化创意融入民众生活
在85后摄影师王兵家里的冰箱上,贴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冰箱贴。最中间的“御膳房”尤为引人注意,不少来家里做客的朋友,都会在这个冰箱贴前驻足。这枚“御膳房”冰箱贴正是故宫众多文创产品之一。一改过去“严肃脸”的故宫,近年来正以“萌萌哒”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
“朕就是这样的汉子”、“朕生平不负人”、“朕心寒之极”……奏折上的字活灵活现成为饰品的点缀;圣旨、密奏这类珍贵文物被复刻成为笔记本封面;钥匙扣上刻着“如朕亲临”、“步军统领”等字眼,显得更加饶有趣味。
每逢春节带些北京特产回河南老家,是“北漂”陈雯多年雷打不动的习惯。2015年的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了故宫文创产品,立刻被它们精妙的设计所折服。之后这些年,陈雯带给家乡亲朋的春节礼物中,便增加了一份故宫元素。她认为,作为中国人最重要节日的节礼,除了看重这份仪式感之外,自己正在愈发欣赏这类文创产品深刻的文化内涵。
600岁的故宫追赶时代的脚步可谓矫健。故宫“掌门人”单霁翔曾这样描绘自己对故宫元素走进国人生活的愿景:清晨起床先用四方罍样式的茶器泡了壶茶,随手撕下《故宫日历》上过去的一页;中午边用故宫筷子吃着饭,边用朝珠耳机听音乐;午后纳凉穿上如意凉拖,用“朕亦甚想你”的扇子扇来习习凉风……
这样的一幕幕场景正通过故宫微博、微信和APP等新媒体方式的呼应,以文创产品的形式,日益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商业数据代表了公众的态度——故宫文创产品销售额从2013年的6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近10亿。“我们要让故宫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作为一个博物馆,最重要的是要把文化资源,真正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单霁翔如是说。
故宫有180万件文物藏品,如何把这些经典揭示出来?单霁翔在一次论坛上透露了故宫团队的思路。“研究人们走向小康社会的生活形态和需求,比如碎片化的生活如何利用,用什么样手段接受信息,这些都在不断进步。而文化创意产品要接地气,融入到生活中,否则就会被束之高阁。”
这种变迁并非孤例,五年间,一向给人谨慎保守印象的博物馆,不少都选择把自己的经典元素创意化,打造更有亲和力、更接地气的形象。从三星堆的青铜面具形饼干,到陕西历史博物馆“唐美丽”、“汉英俊”,再到山西博物院的鸮卣公仔……“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正在真真切切地“活起来”,成为当下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传统文化为何能活起来、红起来?
五年间,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生活的浸润是全方位的。“活起来”的传统文化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红起来”,走进中国人的千家万户。
从戏曲艺术与网络直播结合、一小时名家名段演出吸引近63万人次观看,到“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从诗词歌赋、经典古文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孩子们的教科书中,再到茶艺、陶瓷制作进入儿童主题乐园,“非遗”和普通百姓亲密接触……
毋庸讳言,变迁得益于五年间一系列顶层设计。文化部产业司巡视员高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的多项促进文化产业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了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2016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0254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67.4%,GDP占比4.07%,首次突破4%大关。
有评论称,传统文化在这五年间的“走红”,正是中国人文化自信提升所致的必然现象。虽然在刻板印象里,传统文化元素多出现在课堂之上或文人案头,但当中华文化精粹和大众以更有亲和力的形式水乳交融,从舆论场和互联网掀起的热潮中可以读出,传统文化积淀的精华始终牵动着中国人的情感。这种源于文化情感的共鸣,更能激发国民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自信。
耳濡目染身边的种种变迁,汤芸不无感慨。“不仅我能感受到传统文化和自己日益亲近,我的父母、朋友也有类似体会。毕竟经济的发展让大家有着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古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更何况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血脉,在民族复兴的路上,应该肩负起更多凝心聚力的使命。”
文化学者张颐武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八大以来,在中国经济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大背景、大环境下,随着综合国力的继续提升,国家对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国民对文化、特别是符合时代特色和民族本色的文化,也有内在的需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精神认同的核心,渗透在我们整体的国民教育、社会文明中。”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谈到文化自信的概念,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还曾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骨髓里。这就是文化DNA。”习近平如是说。
张颐武多年前谈及文化自信时坦言,自信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自我提升的道路远未到头。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的是耐心,需要的是探寻,需要的是一种开放的心态。我们应该看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活力民族,我们有着颇为理想的文化基础。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习近平曾引用这首唐诗名句激励文化工作者,“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华传统文化的“好故事”,正在以各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现形式走进千家万户。往昔“如何让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国人现代生活”的困惑,在民族复兴的大历史中,问号正在被渐渐拉直。(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完)
专题:迎接十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