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档案:揭秘中国首颗原子弹背后的保卫故事——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文化新闻
    尘封档案:揭秘中国首颗原子弹背后的保卫故事
2009年12月07日 10:51 来源:法制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浩瀚无垠的荒漠上,一朵巨大的蘑菇云伴随着一阵巨响冲向九霄云外。

  次日,我国新闻媒体报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举国欢腾,人们奔走相告,传递着这一喜讯。在北京市公安局经保处(当时为二处),我和宋丁、李文瑞相聚一起,在同享欢欣之外,更为自己所承担的原子弹试验的主要设备生产期间的保卫保密工作任务胜利完成而自豪。

  核武器从出现于世界那天起,就成为国际热点,此项技术的研究、试验、制造、储存、掌握、管理等各个方面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当时那种胶着的情况下,可以这么说,凡是和核武器“沾边”的工作背后,都很可能“潜伏”着情报与反情报、窃密与反窃密、破坏与反破坏的斗争。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孕育而生,而它的代号为““瞭望塔”的主要部件由北京某厂制作完成。

  根据地理位置等保卫需要,公安部将这项工程的保卫保密工作任务交由北京市公安局负责,具体负责人就是时任北京市市局二处处长的宋丁和我们几名民警。

  而我们的工作就是,确保整项工程的质量按期完成,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顺利进行提供确切保证。因为,试验设备在北京生产,试验厂则远在数千里之外,交通不便,运输困难,若是运抵现场后发现设备有问题,想补救也来不及。若因设备生产误期而影响试验日期,同样会造成严重后果。

  在保密工作方面,项目的用途是绝密的,且这项保密工作时间长,从接受这项工程任务之时开始,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之中,一直延续至国家正式公布此项绝密之日止。为防止失密、泄密,“瞭望塔”的图纸资料,专人送取、专人保管、专人使用。

  同时,在制造工厂内,只使用“瞭望塔”这个代名,而不使用工程代号。在人们的意念中,代号就是机密、军用品,不利于保密,民用品的代名则具有掩护作用。

  可是,就在生产任务接近完成之际,保密工作却遇到了一个难题,即“瞭望塔”试装问题。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出厂前进行试装,发现问题可立即就地补救。但是,一个100米多高用无缝钢管制造的“庞然大物”突然在厂内竖起,不仅会引起周围单位、居民和街上行人的注目、好奇和猜测,还可能“方便”附近外交公寓住户中别有用心者从塔的形状、构造进行猜测,判断出它的真实用途。

  对此,我们提出方案———在郊区隐蔽处试装。但是,有关专家表示在厂内试装更为妥当,理由是塔身运输量大,且只能夜间进行,在郊区另选地点、修筑地基均需时间,将不能按期完成任务。在厂内试装,以苇席等物搞伪装,以阻挡人们视线。

  事关重大,经向上级请示,最后决定:在厂内试装。方案确定后,经过与厂方反复研究,终于想出了分节试装的办法:选择机制车间与结构车间之间的空地作为试装场地,每次试装两节,先装第一、二节,检查完毕拆开,移走第一节;第二节落地,在其上面装第三节,按此顺序安装暴露不出塔的全貌,修建试装地基也简单许多。同时,还商定试装场地不搞伪装,以免引人猜测生疑,弄巧成拙。

  试装开始前,我们与外交公寓的管理部门取得联系,试装第一、二节时,派一名民警进入公寓上面几层进行实地观察,保证在高层可以看到第二节的顶端,但看不到下面部位。

  与此同时,我们对该厂周围的工厂企业、居民的政治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观察了解社会舆论动态,未发现有人对“瞭望塔”的生产、试装议论生疑。

  时间飞逝,“瞭望塔”进入了最后一道工序———涂漆。设计方案原定涂灰色调和漆,即将涂漆之时,为使塔身与实验场地面、环境的颜色相近,以增强保护色作用,设计方案突然改用沙土色漆,制造方多方采购未能找到。

  我们立即向市委分管工业的有关负责人汇报了此事,他当即通知北京油漆厂按规格要求进行生产。该厂把正在生产中的产品停下,腾出设备,按质按量生产了沙土色漆,保证了按期交付使用。

  李蒴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