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海归女”来到山村为哪般?
网络媒体走转改报道组
在位于广西百色永乐乡的华润希望小镇工作组中,吕彦品可谓“名声在外”。这位27岁的女硕士去年结束在瑞典的留学后,进入了华润公司的希望小镇产业发展部。
半年后,她来到乡间开始了在基层的工作。广西百色希望小镇是华润集团在国内捐建的首个“希望小镇”,这是该公司利用自身优势探索解决新农村建设问题的一个慈善项目。吕彦品在这里任小镇工作组综合事务部经理,负责上传下达、迎来送往等办公室“规定工作”。
从一名“海归”到企业基层农业工作人员,吕彦品对个人身份转变还算适应。吕彦品在大学里读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也是在这一时期,这个城市女孩增强了对农村农业的认同感。“虽然以前也没想过来农村工作,但来了就来了,也是一种生活体验。再说了,我来时希望小镇的条件建设已经成熟了,比我想象中好很多。”
谈及工作中有哪些收获,吕彦品说,和乡亲们打交道,让她学到了不少。“不能用我们的思维跟他们交流,要跟农民讲清楚利弊,一定要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我们不像个别私企,怎么赚钱怎么来,我们央企做慈善是企业责任感的体现。现在农民们明白了,对我们很信任,工作比较好开展。”说到这里时,吕彦品脸上写满了成就感。
然而,像吕彦品这样肯投身农村的高材生毕竟是少数。中国的农业正在转型,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农科人才,可是在培养方面情况却不乐观,基层农业人才十分短缺。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今年3月在“两会”期间直言,农业科研和推广人才存在总量不够、队伍老化等问题。涉农院校也从现实出发,会调整专业设置,迎合市场需求,对农业问题也有所忽略。媒体称部分院校涉农专业严重萎缩,种植业专业几乎停办,农村职业学校生源严重不足。
此外,高学历人才的就业观念也存在问题,不愿到老少边穷等地区就业。有媒体戏称,“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间房。”在不久前,一位博士生声称“死也不下基层”就在网上引起了热烈讨论。话虽极端,却也代表了部分“天之骄子”对于基层工作的一些看法。
据吕彦品介绍,她同学中绝大多数都没有在农村生活的经验,并且,毕业后真正从事和农业相关工作的也少之又少。“这和社会风气有关。”吕彦品说,现在大家都比较浮躁,看不清楚农业有没有发展前途,就业时考虑得比较现实,比如工作环境好不好、挣得多不多之类。涉农专业在高考报志愿时也是冷门,学生都会想4年后好不好找工作。
涉农专业学生不做对口工作,企业也在抱怨招工难。负责希望小镇工作的华润五丰公司助理总裁濮实感慨,农村发展亟需技能型人才,现在企业涉农人才缺口很大,但想招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从事基层工作太难了。
在濮实看来,未来农业发展算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但是,当今大学生却沉不下来,他们不愿来到农村,不能脚踏实地。濮实说,基层是一个很能锻炼人的地方,希望大学生能扭转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