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陵考古发现秦俑“新丁”身上现“宫臧”
广受关注的秦始皇帝陵“百戏俑坑”考古工作近期基本结束,在推动学术进步的谨慎态度下,让人感觉精神为之一振的主要是新出土了两类陶俑,其中一类俗称“泡钉俑”,俑身上首次发现的“宫臧”文字表明其身份尊贵,为研究“秦俑家族”和秦宫制度尤其是娱乐艺术和时尚生活等提供了鲜活的珍贵资料。
根据考古修复工作得知,在“百戏俑坑”第三过洞中命名为2012第4号俑的陶俑,通常俗称泡钉俑。其修复后通高1.57米(不含头部),其中身高1.54米,脚踏板厚0.03米。该俑整体呈站立姿,身体稍向左侧扭转,左手臂上举,右臂搭于胸前右侧,双腿分离,略呈小弓步;上身着衣,下身着裳。
专家介绍,该俑的上衣由主体、两袖组成,在主体开襟、下边缘处有纯(仿真衣服的锦边),袖口也有纯,上衣从后背处开合,左侧衽压右侧衽,上衣的肋部饰有一条带子,从肩部向下饰有9列圆形泡饰。其下裳则是由裳的主体及腰带构成,裳主体的外观呈上小下大的圆桶状,腰带被上衣遮蔽,仅露出带结,在左腹前部,带环呈滴水状;下裳后侧面有一处戳印的文字,前一字为“宫”,后一个残缺,但从大体轮廓和主要结构上判断为“臧”字。
专家考证认为,泡钉俑本身属于秦俑家族的新成员,其制作、工艺以及姿态技艺、服饰艺术等都是崭新课题。同时,作为百戏俑身体上首次发现的“宫臧”两字,其不仅是陶俑来源的证明,更是整个百戏俑群体身份尊贵的佐证,对于研究秦俑家族的身世等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在类型和文字上的重要突破之外,泡钉俑由于在考古过程进行了现场保护,其彩绘研究也有重要发现。根据专家描绘,陶俑下肢及脚的彩绘分为两层,上层为白色,涂刷的白色颜料为骨白,底层为黑色的生漆;下裳的彩绘为两层,底色呈黄色,颜料铁黄,表层为白色,颜料为骨白;上衣的彩绘目前保留为一层紫色,采用平涂方式,但有明暗与浓淡之分,上衣的四个圆泡之间绘有八角纹。下裳的彩绘层上绘有黑、白、灰三色纹样,绘画工艺有勾、描、填、点等方式。上衣与袖口的边缘纯部,有仿锦类丝质的纹样,以带状几何纹为主,单体几何纹、枝叶纹等作为辅助纹样。总之,该俑除脚踏板外,通体涂彩绘。
在秦俑家族之中,除了泡钉俑的重要类型之外,百戏俑坑中还出土了一类双手伸直交叉腹前的短裳陶俑。作为同样出土于第三号过洞西部的第3号俑,其修复后通高1.6米(不含头部),其中身高1.57米,脚踏板厚0.03米。该俑整体上呈站立姿,两臂于腹前交抱,两腿分开;上身赤裸,下身着裳,裳由主体及腰间的腰带构成。下体等部分在彩绘下的陶胎本体均为青灰色,上身及上肢呈砖红色;陶俑通体涂有彩绘,主要以白色为主,裳的彩绘仅存局部,腰带表面残存黑色的生漆,而白色彩绘就涂在生漆表层;上身的彩绘颜色偏黄。专家认为,通过观察彩绘,均可观察出彩绘涂刷的方向与纹路,这对于秦俑研究的精细化具有重要意义。
秦始皇帝陵9901陪葬坑(俗称百戏俑坑)发现于1999年3月,当年5月进行了试掘,试掘区位于坑主体的中部,面积72平方米。2002年又进行了第二次试掘,试掘区位于第一过洞的东端,面积约20平方米。此次考古发掘是2011至2013年配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该坑展厅的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组队,对其进行整体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880平方米。(记者 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