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课程框架下培养学生的“中国心、香港根”

分享到:

在国际课程框架下培养学生的“中国心、香港根”

2023年04月30日 17:35 来源: 雷竟技平台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中新社香港4月30日电 题:在国际课程框架下培养学生的“中国心、香港根”——专访香港沪江维多利亚学校创办人孔美琪

中新社记者 韩星童 刘辰瑶

  铜锣湾维多利亚幼稚园、维多利亚(中国)教育集团总校长、香港沪江维多利亚学校创办人兼总校长孔美琪领着记者参观校园时,正遇到一群小学生排着队前往多功能教室观看传统木偶皮影戏,他们张口跟校长打招呼却是流利英文。在这里,传统中国文化与通过前沿课程培育明日国际公民的愿景,结合在一起。

铜锣湾维多利亚幼稚园、维多利亚(中国)教育集团总校长、香港沪江维多利亚学校创办人兼总校长孔美琪近日接受 中新社记者专访。 中新社记者 刘辰瑶 摄

  维多利亚在香港与内地提供优质幼儿教育逾半个世纪,大部分维多利亚幼稚园校舍为认可之国际预科文凭(IB)世界学校,提供小学项目(PYP)课程。近日,孔美琪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回顾她办学的心路历程并分享教育理念。

  孔美琪出生于“教育世家”,母亲丁毓珠当年在铜锣湾创办维多利亚幼稚园,于是孔美琪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幼稚园度过。“我自己画画、唱歌、弹琴、玩滑梯,或在教室用墙上挂画当小老师扮在教学生。”母亲闲时便会带她探访老人院、参与社区举办的青少年活动。孔美琪记得,她在20岁出头已赴中国内地山区参与扶贫项目,之后此类活动几乎从未中断。

  来自母亲的言传身教,给孔美琪灌输了教育的本质绝非仅限于高分,更在于培养一个人的品德、同理心与世界观。

  孔美琪负笈美国,返港后顺理成章加入维多利亚,再将教育版图拓展至中小学,创办了提供“一条龙”IB课程的沪江维多利亚学校,致力提供双语及关爱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批判思考及国际思维。孔美琪并未将美国的教学模式照搬来港,而是专注于将IB课程本土化。

  在她看来,这种本土化既是撷取IB教学理念的精髓,又发展出一套兼容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模式,帮助学生掌握不同技能。“孩子未来成长的世界,需要掌握多方面的技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国际公民,且有家国情怀。”

  孔美琪向记者展示了一本传统文化活动册,题为《薪火相传始于幼儿教育》,书中以“衣”的文化、“吃”的文化、“表演”的文化等章节进行分类,以生动灵活的方式和别出心裁的角度呈现中华传统文化,并列明老师如何将有关元素应用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里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学校也会举办中国文化周,请专家老师到校指导学生学习传统技艺,如剪纸艺术、国画、武术等。

  除此之外,孔美琪也邀请香港特区立法会首任主席范徐丽泰、现任立法会议员梁美芬等人来学校举办讲座,为师生讲解宪法、香港基本法、香港国安法,与学生展开互动。学校还在室内设升旗台,每周举行升旗仪式。“一些家长说,孩子现在一听到国歌就会站起来跟着一起唱,这在以前的香港并不常见。”孔美琪坦言。

  如今,就像从前母亲引领着她一样,孔美琪也引领着一批又一批的师生屡赴内地考察,并到贵州、云南、甘肃等地参与扶贫项目。

  早在1998年,即香港回归翌年,孔美琪的教育版图已拓展至内地,陆续在上海、杭州、苏州及深圳开办幼稚园及中小学,将香港的经验和元素带去内地,比如前沿的国际课程。而内地在文化、数理课程方面扎实的教学模式也启发了香港,“两地的教育发展呈现良性互动模式。”

  孔美琪正筹备重启早前因疫情中断的两地交流活动,5月将率160名幼稚园学生及家长前往深圳交流,另一个由300名中学生组成访问团,也即将启程前往珠海。而近期亦有深圳家长到访香港沪江维多利亚学校,深港两地老师亦经常进行交流。(完)

【编辑:田博川】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雷电竞下载官网 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