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黄勇:当西方“遇到”东方,爵士乐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分享到:

东西问|黄勇:当西方“遇到”东方,爵士乐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2022年11月04日 20:24 来源:雷竟技平台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中新社北京11月4日电 题:当西方“遇到”东方,爵士乐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专访中国音乐家协会爵士乐学会创办人、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黄勇

  中新社记者 高凯

  爵士乐是20世纪西方音乐史上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以即兴演奏、有摇摆感的节奏、富有特色的器乐和声乐音色,以及演奏者强烈的个人风格为特点,在世界各地拥有大批追随者,尤受年轻人喜爱。近年来爵士乐在中国也愈加受到欢迎,包括国家大剧院台湖爵士音乐节、北京九门爵士音乐周在内的活动蓬勃开展。

  当西方“遇到”东方,爵士音乐文化的融合碰撞究竟呈现出怎样的“火花”?在与民族民间音乐的融合中,中国原创爵士乐还会发酵出哪些非同一般的感受?中新社“东西问”栏目近日专访中国音乐家协会爵士乐学会创办人、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黄勇,探讨对相关问题的观察和思考。

  现将采访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在您看来爵士乐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最大的魅力在哪里?

  黄勇:爵士乐本身就是文化碰撞产生的艺术形式。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4月30日定为“国际爵士乐日”,认为爵士乐是推动和平、对话、多样性和相互尊重的通用工具。

  在我看来,自由和彼此尊重是爵士乐的突出特点,也是魅力源头。在很多比较固定的音乐模式下,音乐语言的运用会有所限制,但在爵士乐中,表演者可以尽情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所以,爵士乐中有很多即兴合作,要求表演者在表达自己的同时时刻关注表演中的合作者,以达成默契配合。欣赏爵士乐,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感受这种表达和配合,它使得一切非常充盈丰富,充满变幻。

黄勇在演奏中。受访者供图
黄勇在演奏中。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记者:您本人是著名贝斯演奏家,近年来投入很大精力推广爵士乐,包括发起北京九门爵士音乐周、担任国家大剧院台湖爵士音乐节总监等。在您看来,爵士乐在中国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路程?

  黄勇:当代中国开始接触爵士乐大体与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步,我们这代音乐人当时对这种音乐形式一无所知,经历了那种初见的惊喜,非常着迷于它变幻莫测的魅力,开始在模仿中感受和摸索。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新世纪初,中国能欣赏到纯正爵士乐现场演出的场所大多是在五星级酒店里,爵士酒吧寥寥无几。

  大约从2003年起,北京的酒吧、Livehouse等场所对爵士乐演出的需求开始增加,邀请一些乐队进驻表演,最初主要是演出已有的外来作品,但很快,一些本土乐队因创作了新作品而受到圈内广泛关注,原创曲目频繁出现。

  正是在这个时候,我开始酝酿自己的爵士音乐节。北京九门爵士音乐周始于2006年,初衷是觉得既然国内有了这么多爵士乐原创作品,应该有个机会让大家一起演出、交流和梳理。

2012第七届九门爵士音乐周。受访者供图
2012第七届九门爵士音乐周。受访者供图

  2010年前后,中国爵士乐环境有了明显变化,在北京、上海这类城市,爵士吧随处可见,爵士乐手也从“摸索的一代”发展为“涌现一批批新人”,勃发的力量带给人非常强烈的感受。

  2013年12月,第八届九门爵士音乐周开幕,中国音乐家协会爵士乐学会正式成立,这意味着中国爵士音乐家终于有了自己的“大本营”,一切“生长”感觉都上了轨道。

  当下,尽管不可避免受到疫情的影响,但爵士乐在中国的发展并未有实质上的减速或停顿。就在不久前,国家大剧院举办了台湖爵士音乐节,十几支乐队、近百位爵士乐演奏家参与其中,盛况不亚于疫情之前。从线下到线上,音乐节辐射到非常广泛的观众群。

  可以说,爵士乐在中国依旧在一条充满生机的道路上前行。

2022国家大剧院台湖爵士音乐节。受访者供图
2022国家大剧院台湖爵士音乐节。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记者:作为一位亲历者,您能否介绍近年来中国爵士乐在海外推广和交流方面的情况?

  黄勇:中国本土爵士乐在国家支持下走出国门,我印象里主要是从2015年开始的,国家的助力起到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比如中国爵士乐演奏家及作品参与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框架下的很多文化交流活动。

  当中国爵士乐演奏家开始在海外演出自己的作品,这种表达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就会带来很大的鼓舞。“一把推出去以后”,爵士乐的中外交流变得非常活跃。

2018年,黄勇参加波兰克拉科夫欧洲青年爵士音乐节,与来自欧洲17个国家的爵士音乐家欢聚一堂交流演出。图为演出后,各国音乐家合影。受访者供图
2018年,黄勇参加波兰克拉科夫欧洲青年爵士音乐节,与来自欧洲17个国家的爵士音乐家欢聚一堂交流演出。图为演出后,各国音乐家合影。受访者供图

  我亲身感受到海外演出对东西方爵士乐交流产生的推动力。比如在这期间,我和匈牙利爵士乐学会主席鲍洛希·巴伊在一次欧洲演出交流活动中相识,他对中国爵士乐充满兴趣,我邀请他来华演出并安排他和一批匈牙利音乐家,与更多中国爵士音乐人交流合作。鲍洛希后来一到中国就觉得自己“被吸引住了”,从演出到采风,陆续在中国多个城市交流了两年,回国后创作了一张名为《印象中国》的专辑,并邀请中国音乐家参与录制,这是西方人眼中当代中国的一个写照。

  中新社记者:近些年中国音乐人创作了很多有鲜明民族色彩的爵士乐作品,您怎么看待爵士乐在中国碰撞出的“火花”,其发展有何趋势?

  黄勇:中国爵士音乐人在创作本土作品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实际上,当由中国文化熏陶成长起来的创作者真正吃透爵士乐的表达语汇,融合的过程是自然而然的。

  在前不久的台湖爵士音乐节上,民族民间音乐与爵士乐的深度结合就有着充分的表达。比如孔宏伟(金佛)爵士乐队与冯满天的《丝绸之路》《西域狂想曲》,将丝路题材带入爵士乐领域,李晓川(川·流)爵士乐队的《丰收》、罗宁四重奏的《东方素描》等,还有北京现代音乐学院CMA爵士大乐队奏响《南屏晚钟》《彩云追月》《夜来香》,这些作品的民族元素都很突出,整体呈现上又都属于不同风格,可以说碰撞的果实丰硕且多味。

2022国家大剧院台湖爵士音乐节。受访者供图
2022国家大剧院台湖爵士音乐节。受访者供图

  融合必然需要耐心,其绝不是生硬的相加,而是需要相互理解尊重,需要有才华和创作欲望。如果艺术缺乏真诚,是走不远的。

  融合最主要的变化在人。中国的爵士乐手在技术层面已达到很高水准,真正的融合在于表达。爵士乐有自身的音乐哲学,中国文化有独特的审美哲学,如果说最初中国爵士乐的创作比较着意于两种哲学形式上的结合,那么现在更年轻的一批爵士音乐家真的不一样,一方面他们对音乐语言的掌握更纯熟,另一方面在创作上也更自信,体现在作品上就是整体风格既表达自己又非常国际化。

  中新社记者:您曾说爵士乐在中国将有更多的可能,甚至将呈现新辉煌,能否谈谈这方面的思考?

  黄勇:美国著名爵士钢琴家泰德·乔亚在《爵士乐史》里说,“爵士乐所到之处皆是家园,但绝对不会是它的长眠之地”。

  爵士乐自诞生起就开始了开放式的自由发展,尤其是近50年来,它与不同文化碰撞出非常绚烂的果实,拉丁爵士、吉普赛爵士、印度爵士、北欧爵士、法兰西爵士等接连出现,每一种都充满地域特色。这些不同的风格,就是爵士乐在当地停留后通过文化碰撞所呈现的多样化打开方式。

尼斯爵士音乐节,是欧洲第三大爵士音乐节之一,每年在塞尔维亚古城尼斯举办。2018年,黄勇带领李晓川爵士乐队在尼斯爵士音乐节为观众奉献了精彩的中国原创爵士音乐作品。受访者供图
尼斯爵士音乐节,是欧洲第三大爵士音乐节之一,每年在塞尔维亚古城尼斯举办。2018年,黄勇带领李晓川爵士乐队在尼斯爵士音乐节为观众奉献了精彩的中国原创爵士音乐作品。受访者供图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文化风格既一脉相承又有丰富到近乎难以想象的呈现,所能汲取的营养十分丰富。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其实在中国都具备了。爵士乐在中国的发展什么都有可能发生,甚至奇迹也有可能,我对此抱有强烈期待。

  我个人特别期待我们的音乐人能够理性面对爵士音乐,运用更加逻辑化的音乐语汇,不拘一格地创作出具有浓郁中国味道的作品。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例,小提琴是西方乐器,但这支曲子任何时候拉响,每一个音符都在传递中国的韵味和中国的美感。我相信未来中国爵士乐能用“更国际化”的语言,展现“更深入内里”的中国神韵,这也是爵士乐真正的内在价值和生命力。(完)

  受访者简介:

  黄勇,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著名爵士贝斯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爵士乐学会创办人、常务副会长、秘书长。2022年国家大剧院台湖爵士音乐节音乐总监,北京九门爵士音乐周创办人。199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主修音乐教育、钢琴、作曲、中西方音乐史等。1992年开始至今,以职业乐手身份参与国内多支著名爵士乐队的创作和演出。2006年创办北京九门爵士音乐周至今已逾15届。2015至2019年,代表中国爵士音乐家多次参与文化和旅游部的对外交流演出,足迹遍及欧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编辑:田博群】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雷电竞下载官网 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