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全俄儿童中心:把中俄友谊根植于孩子们心里
中新社符拉迪沃斯托克9月9日电 “海洋”全俄儿童中心:把中俄友谊根植于孩子们的心里
中新社记者 王修君
早晨的阳光透过蓝天白云洒下,感觉有些温暖。淡淡的海风混着青草香气拂来,让人神清气爽。
这里是位于俄罗斯滨海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市郊叶马耳湾海岸边的“海洋”全俄儿童中心。近日中新社记者走进其中,立刻就感受到大自然给予的惬意。
漫步其间。路左边低矮的花椒树排列整齐,透过其间可看到一群群孩子们正在进行军训;路右边,则是一排高大枫树,树的间隙则挂着一幅幅画工稚嫩的油画,很明显也是出自孩子之手。
在这里,孩子是主角。“海洋”全俄儿童中心是俄罗斯四大儿童活动中心之一,每年都有约1.6万名全俄各地儿童在这里度假疗养。
但2008年和2013年,这里迎来了许多中国孩子。
2008年,中国汶川发生地震,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邀请1500名中国四川地震灾区中小学生到俄罗斯疗养,其中的890名中国孩子在这里度过了难忘时光。2013年,又有259名四川雅安芦山地震灾区的孩子来到中心疗养。
一转眼,距离2008年汶川地震孩子到此疗养已过10年。但这里的人依然对那段时光记忆犹新。
该中心副主任娜塔莉亚当年参与了中国孩子们的接待。她说,2008年是中心第一次接待这么多的外国孩子。虽然任务十分紧迫,但中心在短时间内就安排好了老师、翻译。“我们尽一切努力,希望中国孩子们在这里能平复震后的伤痛”。
据2008年在中心疗养过的北川学子席浚斐回忆说,当时在中心疗养的不少孩子是藏族。他们的名字翻译成俄语后叫起来有些难。但中心老师还是都把他们名字一一记住了。
娜塔莉亚说,尽管中国孩子们初来时不会俄语,但通过手舞足蹈,也很快能与俄罗斯孩子们打成一片。他们一起学习俄语,学习对方的文化,学习对方饮食习惯。“有的中国孩子还为俄罗斯孩子们表演了武术并制作了川菜”。
中心至今仍保留了当年孩子们临走前留下的东西。走进主楼,可看到一幅毛笔字——“海洋中心是乐园”。在它旁边,则是中国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生赴俄疗养团赠送的“患难见真情”锦旗。
锦旗对面,是一张长桌子,上面摆满了充满四川特色的卡片、手工制品。这是中国孩子们在告别中心时留下的纪念品。它们被保存得很好,就像昨天刚放在这里一样。
桌子一角有一摞中国孩子们写的作文:
“在中心,我交了许多新朋友……我还有个搞笑朋友,我们都叫他马小跳”。
“这里老师对我们十分亲切和友好,给了我们家的感觉”。
“我想站在海边高声倾诉,我永远不会忘了你们”。
随手翻开,一行行稚嫩的文字中充满了真情和友谊,虽历经十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温度。
娜塔莉亚说,中心把中国孩子们的作息时间表安排得满满的,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结识俄罗斯朋友。最后走时,中俄孩子们互相都为对方留下了美好、珍贵的回忆。
走上主楼二楼,这里是当年中国孩子们生活的地方。这里的寝室面朝大海,采光良好。寝室对面的墙上,还保留了当年中国孩子们生活、娱乐的照片。照片里,中俄孩子们手拉手参加活动,交换信件。从一张张笑脸上不难想象出孩子们当年在这里的生活。
该中心主任巴济列夫斯基告诉记者,当年中国孩子们在这里生活得很愉快,和俄罗斯小伙伴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现在他们已长大成人。“如果童年建立起友谊,长大后就不会有冲突”。
巴济列夫斯基说,中心现在已和中国多个机构建立联系,每年互相派出儿童和老师进行交流,要把中俄友谊根植于孩子们的心里,“中俄永远是朋友”。
走出主楼,就是儿童中心的广场,一群群孩子欢声笑语地走过。时间已到正午,耀眼的阳光照在中心广场的一座石碑上,把上面“海洋”这个俄语单词衬托得分外抢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