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4月1日),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各项度夏科考后勤任务,乘坐雪龙号凯旋,返回位于上海的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190名队员历经142天考察,总航程约2万海里,其中冰区航行2000海里。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副局长陈连增等到码头迎接考察队。
据介绍,科考过程中,2万吨的“雪龙号”曾以1节的破冰速度,驶向与陆缘冰相连的南极冰盖,在与冰盖轻轻一“吻”后停下——两者距离只有100米。在这里,雪龙号卸下两辆单体重达25吨的雪地车。冰层厚度只有1米,下面就是冰冷的海水,两辆雪地车着陆后摇晃了一下,随即启动,整个过程惊险万分。破冰到离冰盖只有100米,这在我国南极考察活动中尚属首次。
这次考察,雪龙号运送各类物资1000余吨,为昆仑站续建、中山站“十五”能力项目竣工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一直以来,南极科考的难题之一就是大型物资运不上去,空有站点没有设备,科考人员“难为无米之炊”。踩着薄冰把几吨甚至几十吨的设备运输到站点谈何容易。以前,雪龙号能最近距离靠近的大陆冰架,离冰盖考察出发点有约10公里的距离。这段路冰层很薄,一旦承受不住车辆重量,很可能“车毁人亡”。此次考察的一项重大成果,就是找到了离冰盖考察出发点较近的冰盖登陆点。从新的登陆点只要走3公里的“雪路”,就能达到冰盖考察出发点。数米积雪覆盖的“雪路”和1米以下就是海水的“冰路”相比,安全系数大大提高。
日本地震牵动科考队员的心,此次考察中,长城站主要开展了地震观测与研究等项目,在地震频发的今天,南极科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发现?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院生说:“南极还是一块稳定的大陆,我们在各个站点都安装了检测仪器,希望收集的数据能为地震预报提供依据。”
目前,第27次南极考察队中的29名越冬队员仍然坚守在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即将开始漫长的南极极夜生活。他们将在随后的近一年时间里开展气象、生态、极光等项目的科学观测研究及后勤保障工作。
■长城站度夏考察主要开展了地震观测与研究、法尔兹半岛生态环境监测与研究等9个项目的考察,采集了大批富有科研价值的样品和数据。
■中山站度夏考察主要开展了鱼类多样性调查和样品采集、验潮站基准标定及维护升级、南极拉斯曼丘陵及邻区地壳演化研究、大气臭氧观测等研究项目。
■在南极冰穹A地区,完成了天文台址测量和天文观察、近现代冰雪化学与生态指示计研究和冰川学考察;在零下58摄氏度的极端低温下,完成了冰芯钻探场地的地板铺设和冰芯钻探槽的开挖任务,搭建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天文科考自动支撑平台系统。将镌刻有胡锦涛总书记题写的“中国南极昆仑站”站名的玉碑成功运达,永久矗立在昆仑站前。
■首次对南极“陆架坡海域”进行了高密度的断面调查,自主布放了普里兹湾冰间湖锚定潜标,获取了多学科、多类型的第一手现场观测数据及样品1.1万余份,是近年来南极航次采样最多的一次。
■组织实施了长城站、中山站改扩建工程扫尾及现场验收。(记者 沈湫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