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绿色发展泽后人——生态文明关系子孙后代长远发展

2011年07月13日 09:06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盛夏时节,无锡太湖边,波光粼粼的湖水映入眼帘,水质有了明显改善。而4年多前,这里蓝藻暴发,一度导致周边地区逾百万市民饮水困难。

  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太湖污染事件使人们进一步反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太湖到滇池、巢湖,从治理水污染到治理大气污染、重金属污染……我国采取一系列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减缓环境污染加重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既要发展的金山银山,更要生态的绿水青山。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下来,提出到2020年要使我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中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针对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人口继续增加,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弱,成为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近年来,尽管我国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取得积极成效,但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仍然严重,固体废物、持久性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持续增加,水土流失严重,天然森林减少,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我国经济增长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传统发展模式也没有根本改变,发达国家200多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现阶段集中凸显。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说。

  基于这样的国情,党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破解日趋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认为,从提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到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后又在“三个文明”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文明,“这是中国共产党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四个文明’使党领导国家建设的思路更成体系,更加完善。”

  深化污染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保护和修复生态,着重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逐步从概念走向现实,从党和政府的号召走向脚踏实地的实践。

  一棵树,这是宁夏盐池县一个小村庄的名字。曾经,这个村庄只有一棵树,只住着一户人家,面对着茫茫毛乌素沙地。如今,一棵树已经化身万棵树。

  一棵树村的变化是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改善的缩影。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生态环保投入力度,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生态效益显著。

  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我国首次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确定为约束性目标,向高耗能、高污染亮起红牌。党和政府还明确提出环境保护要与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状况。

  全国上下积极行动起来建设生态文明。在江苏,近4年关闭5000多家小化工企业,太湖周边的小化工厂全部退出;在内蒙古,最新监测数据表明退耕还林工程区域内的林草覆盖度由退耕前的15%提高到70%以上,惠及近600万农牧民;在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了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等20个子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也始终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理念。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特别注意对珍稀动物藏羚羊的保护;三峡工程建设运营中,提出既要建设一流的水电工程,也要创造一流的生态环境;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过程中,提出打造“清水走廊”,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带……

  在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可喜成就: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明显,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日益显现;生态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到2010年底,全国一共建立自然保护区2588处,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9%;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保障“米袋子”“菜篮子”安全奠定基础;环境保护基础能力日益提高,一大批高、精、尖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广泛应用,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环境质量监测网……

  “这是北京天桥东边一条有名的臭沟,沟里全是红红绿绿的稠泥浆,夹杂着垃圾……”这是老舍先生笔下昔日龙须沟的景象。解放初期,党和政府就对这里实行了改造,而现在,往日的龙须沟已经变成了金鱼池小区,环境整洁,绿草如茵。

  金鱼池小区的居民们享受到了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好处。现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正致力于打造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宜居城市,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切实提高。

  上街购物使用环保袋,争当环保志愿者……近年来,社会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参与热情高涨,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让森林草地生机盎然,让绿色在中华大地铺展……虽然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中华民族有决心、有信心走好四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道路,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的发展空间。(记者郭奔胜 吴晶晶)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