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真冷!”站在南极长城站的土地上,台湾海洋生物博物馆研究员何宣庆和台湾中山大学博士生张佑嘉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寒冷。作为第28次南极科考队队员,他们在长城站执行一项名为“南极生态圈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于食物链内之积蓄”的科考项目。
据了解,这是台湾科研人员第三次参加大陆南极科考。在此前的科考中,台湾科研人员在研究南极的有机物污染状况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发现企鹅等南极生物体内的有机污染物含量高于一般家禽家畜。何宣庆和张佑嘉此行的任务是通过现场观察确定一条相对完整的食物链并采集食物链中的生物样本,研究有机污染物是如何在生物体内层层累积的。
自2011年12月13日抵达长城站以来,只要天气条件允许,何宣庆和张佑嘉都会到站区附近采集样品。为了组成一条相对完整的食物链,他们先采集了牛首南极鱼等鱼类样本,从中发现甲壳类等鱼类食物,并且有针对性地采集红藻、褐藻、笠螺等位于食物链底端的生物样本。对于企鹅、海鸟及海豹等位于食物链高端的生物,他们则通过采集残骸及粪便,分析其体内残余的有机污染物,了解积蓄情况。
“人们总认为南极是远离人类活动干扰的‘净土’,实际上,通过洋流和大气的循环,南极地区难免受到地球其他区域的影响。”何宣庆说,南极生物体内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很可能来自人类使用的有机氯农药、塑料焚烧产生的污染物等。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蓄积机制,不仅是为了解这一过程对南极生物的影响,也是为全球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在开展这一科考项目的同时,何庆宣和张佑嘉还对南极生物多样性展开相关调查,因此两人经常要把双手浸入冷得刺骨的海水中采集生物样本。“真的特别冷,不到万不得已,真不想‘出手’。”张佑嘉笑着说。
由于是第一次到南极,两人都非常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工作之余,还用摄像机记录下在南极的生活。“这是从未体验过的一种生活方式。”何宣庆说,到了南极,他真切体会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道理。 (记者黄小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