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感动人心的悲伤与坚强:记者抗震救灾采访手记
7天时间,足以让人一辈子难忘。龙门山大断裂的又一次地动山摇,让记者再次见证那些感动人心的悲伤与坚强。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一个个可爱的人,令我们刻骨铭心,永志难忘。
没有恐惧,只有焦急
“上车!”——只有两个字,却已经深深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那是从芦山前往宝兴的路上,因路遇塌方,记者正徒步为直播车探路。不想返回途中再遇山石滚落,我们被困在两处落石点间,电话没有信号、步话机没有携带、直播车又相距甚远,几近绝望中,听到了这个声音。
一个着白夹克的年轻小伙子冒险将摩托车停在落石点前,几乎是咆哮着吼出了这两个字。在这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脸上,没有恐惧,只有焦急。此时,山上的碎石仍在不断滚落……
——李爱斌
坚强面前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20日地震当天,晚上从重灾区龙门乡返回芦山县城,搭的是水务局的车。上车时发现,这辆车的车门已经被砸得严重变形,挡风玻璃也变成了“蜘蛛网”。车上的县水务局副局长张伟和司机高治东两人,从上午8点开始巡查灾情,直到晚上还颗粒未进。在大灾面前,坚强的灾区干部群众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叶建平
村民们“约法三章”
距芦山县城31公里的双石镇石凤村唯一进村道路被地震损坏,救援物资无法靠车辆送入。在村里党员和干部组织下,上至65岁的妇女,下至7岁的孩子,组织起一支300多人的救灾物资搬运队。在记者随他们穿密林、趟小溪、钻石缝搬运的过程中,见证了他们的艰难和有序。当得知村民们“约法三章”,物资首先留给解放军和武警,剩下的统一运送、统一分发、照顾老弱病残和伤员时,我们深深地被这些灾区农民的纯朴和善良所感动。
——李紫恒
“我们来扫厕所”
强烈地震使灾区断水断电,没有水的日子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可想而知。25日早晨,记者在宝兴县武装部厕所里看到,两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穿着迷彩服在反复打扫冲洗厕所,其认真程度不亚于宾馆的服务员。经询问得知,他们一个叫岳锐,一个叫苏鹏,还都是初中学生。“我们来扫厕所。”他们在用微小的力量,干着人们最急需的事情。
——蒋作平
知恩图报,爱洒人间
24日下午,在灾区天全县新华乡落改村村口,一辆来自茂县满载矿泉水的大卡车正在卸货。由于连日奔波,司机李志的脸上显得有些憔悴,但眉宇间却透着坚定和倔强:“汶川地震时,茂县是重灾区,当时全国人民给予我们很大的支持。这次芦山受灾,我们感同身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杨三军
灰色灾难中抹不掉的亮色
24日晚7点多,从芦山县大川镇采访后返回龙门乡途中,车辆抛锚,在等待接应时,附近的老乡多次请记者去家中吃饭,一个小女孩撑着伞走过来说:“叔叔下来吃个饭吧。”
那一幕,深深印在记者脑海里。在全国人民为灾区情况揪心的时候,受灾群众展现的乐观坚强和给予救灾人员的温暖,始终是灰色灾难中抹不掉的亮色。
——陈炜伟
因为她再也无法采撷的毛边绿茶……
到芦山的第二天,为一个素不相识的、躺在棺木里的老奶奶落泪了。她是大川镇在本次地震中唯一的遇难者容彩荣。流泪,因为她的身后,是顾不上自家安危跑来帮忙的乡邻;因为她年仅9岁却已知道做饭、洗衣的孙女;因为那亩茶园中她再也无法采撷的毛边绿茶;因为她为生活奔忙、远在异乡的儿女。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忧伤将伴随他们一生一世。
——吴光于
说完她别过头,哭了
芦山县龙门乡古城村张家沟组的妇女李本双,在地震发生的10天前失去了丈夫,地震前一天刚刚办完丧事。她说,乡邻那里借来操办白事的东西还没来得及还,地震中家里5年前盖起的房子遭到严重损毁。因为丈夫的病,这半年多来双胞胎儿女双双辍学。诉说起这接二连三的不幸,这位坚强的妇女不曾在记者面前落泪,当被问及现在最大的难处时,她眼圈红了:“就是希望两个娃娃能再回到学校上学,但是家里实在没有钱了。”说完她别过头,哭了。
——吴丹
除了生死,哪一桩不是闲事?
在芦山采访了5天,又被派往雅安参加一项报道。车走着走着,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马路两旁没了标语,没了帐篷,面馆门前有人卖花,放眼望去又是绿油油的。快下雨前的阴郁天气,却让人觉得这里明晃晃的睁不开眼。两个世界的切换,有一脚踩空的不安。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桩不是闲事?
——易凌
希望在前方,明天太阳照常升起
果断、迅速、熟练,前后仅用2个小时,资阳军分区救援官兵便搭起一顶顶应急帐篷,让身处龙门乡红星村的群众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就拥有了一个临时的家。见到即将入住的“新家”,红星村村民脸上露出了笑容。一位孕妇站在“自家”帐篷门口,好像是在跟未来的宝宝说着什么;两个小男孩拿起自制的球拍,捡起一颗小石块,开心地打起了“球”。在两个孩子的眼中,看不到灾后的悲观。他们的活力预示着红星村灾后重建的光明前景。
——周相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