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茶社”看乌镇:“网”事可回味
中新网乌镇11月9日电 题:一间“茶社”看乌镇:“网”事可回味
作者 王逸飞
孟冬时节的乌镇,正迎来一年中最“高光”的时刻。因为互联网,这里的任何一处角落,都被外界以好奇的眼光所观察。
4年前,当千年水乡遇上世界互联网大会,美丽邂逅便由此开启。直至如今,“乌镇变化”作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似乎说不尽,也道不完。而有时,答案也并不难寻,简单到只需透过一间“茶社”,便能领略这座小城值得回味的段段“网”事。
“很多人来这里,都会先问我们是不是卖茶叶的。”30岁的宋磊站在凤岐茶社门前打趣道。距离乌镇景区不远处的凤岐茶社,是当地引进的首家“互联网+”众创空间。宋磊的身份,是凤岐茶社副总裁。
凤岐茶社于2014年创立于山东。其名称源于“凤鸣岐山”,希望创业者成功、凯旋之美好寓意。“有些创服机构常以咖啡为名号,我们觉得茶社更加本土和接地气,因此名号取为茶社。”宋磊说。
2014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次年,当地政府以招商引资方式引入凤岐茶社落地乌镇,成为最早来到水乡的“互联网+”众创空间。
“选择乌镇,首先是世界互联网大会的高地效应,全球互联网资源在小镇聚集,相关资源对接效率较高。其次,我们看重长三角区域的产业特点能够与我们自身的孵化模式相匹配。同时,浙江的营商环境非常好,特别是乌镇,浙江要求‘最多跑一次’,而乌镇把服务升级为‘最多找一人’。”宋磊说。
三年多来,凤岐茶社的发展变化,一定程度上也倒映着乌镇的互联网发展面貌。
“我们在这里已经成功地孵化出近70家企业,落地资金超过3.5亿元。”宋磊说。
据了解,凤岐茶社在乌镇孵化的企业中,“互联网+农业”企业占据大多数。凭借大数据农业双创孵化平台的公共技术支撑,在帮助传统农业企业创业方面,打造了诸多成功案例。
由生猪养殖厂变身健康猪肉食品加工企业、由传统竹编手艺人变身互联网课堂授课明星、从农村面店经营者变身羊肉面速食企业开创者……在凤岐茶社,互联网将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
凤岐茶社还在农业领域打造了自己的生态。如其借助区块链技术为传统追溯赋能,实现了传统追溯系统与区块链技术的完美融合,有效确保了农产品追溯信息的不可篡改和真实性,从追溯至法人单位(经营者)升级到追溯至每个大棚、每个生产农户(生产者)。真正实现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保障公众消费和农产品安全。这项技术已在凤岐茶社于全国12个省份孵化的农业企业得以应用,覆盖的近百款农产品都被贴上区块链追溯二维码标签。消费者只需扫一扫便能查询到农产品的“前世今生”,甚至农民记录的详细日志,让消费更加放心。
“人们除了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以外,对健康的需求愈加迫切”。宋磊说。以其孵化的德益仁国际健康公社项目为例,通过推出益眠酶植物蛋白固体饮料、装有伸缩传感器的运动紧身衣、水上瑜伽项目等,成为了影响力逐步扩大的健康服务平台。
透过凤岐茶社,便能看到乌镇互联网创新项目不断涌现,创业热情持续升温的发展态势。
据了解,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的2014年,乌镇全镇仅有与数字经济、互联网相关企业数12家,如今这一数字达到了500多家。
让宋磊感受深刻的,还有茶社越来越好的办公环境,以及愈发适合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政策氛围。
“刚到乌镇时,我们是在一座200平米的二层小楼。二楼我们住人,一楼都站不下几个人。在那里,我们成为了国家级众创空间。1年后我们又有了500平米面积的新办公区,2017年我们在这里有了1.2万平米的孵化空间和5000平米的创客公寓。”他说,在政策红利上,乌镇如今出台了愈发完善的扶持政策。例如按照优惠的价格提供人才公寓的配套,实施税收优惠等等。
将视线放大,凤岐茶社所映射的,是乌镇互联网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升级、互联网生态的逐步打造,正让这里成为新的互联网创业天堂。
如今除了凤岐茶社,乌镇还诞生了腾讯众创空间、中电海康“乌镇街”等众创空间;全国首家知识产权限量单位许可交易的阿特多多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全省唯一的大数据交易平台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平台落户乌镇,互联网医院、智慧养老项目等生活配套也在这里运行成熟。
而为实现将乌镇打造成“未来新经济的赋能中心”的目标,乌镇及其所在的桐乡市也在不断优化着创新创业环境。
如乌镇专门出台人才政策,建设高标准人才公寓,实施优秀人才项目“一事一议”机制。桐乡市出台了史上最强金融扶持政策,设立10亿元互联网产业引导基金,为企业提供总额达100亿元的转型升级专项基金。该市还搭建乌镇大道科创集聚区,承接各方的人才、项目、技术等要素的导入叠加。
粉墙黛瓦,枕水人家;青阶石踏,乌篷摇霞。这里还是可以乘着乌蓬船、回味慢时光的千年水乡,这里更是体验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现代乌镇。在外界的高度聚焦之下,充满活力的乌镇正写下更多值得回味的“网”事。(完)
专题: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