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长沙:人虽未至,精神永存
中新社长沙11月2日电 题:孙中山与长沙:人虽未至,精神永存
中新社记者 李俊杰
“自中山纪念亭免费开放以来,参观人数最多的时候每天达数千人次,这对于进一步弘扬孙中山先生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思想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民革湖南省委党员活动中心主任、长沙市中山纪念亭管理办主任杨太平介绍。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每天都有大量的人从四面八方来这里瞻仰。”杨太平说,被周围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包围的中山纪念亭,是湖南人民纪念孙中山先生及辛亥革命的重要场所。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举国哀痛。人们除了举行各种追悼活动外,也迫切希望通过各种形式,永久纪念这位伟人。
1930年,长沙新建中山路,将附近原清政府时期湖南巡抚衙门前的照壁拆除,建一钟楼。钟楼为一高16米的西式方形建筑,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命名为中山纪念亭。钟楼建成后,装上从德国购进的电动标准时钟。这是长沙使用公共标准时钟之始。
文夕大火和四次长沙会战,中山纪念亭都逃过了劫难。2002年初,黄兴北路拓改时,长沙市政府决定将中山纪念亭按照原貌修整,完工后移交长沙市图书馆,作为辛亥革命史料文物展览和图书借阅场所对市民开放。
2013年10月,长沙市政府再次拨付专款并历时近一年的“修旧如旧”提质改造后,中山纪念亭又以“原貌”重新对外开放。
提质改造后的中山纪念亭共两层,正方形,灰色系建筑总色调,钟楼上保留国产巨型四面钟,2000余平方米的全开放式草坪环绕四周。一楼展厅用“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辛亥革命与湖南”“风雨中山亭”三部分史料,呈现孙中山生平事迹和湖南革命党人在中国民主革命中作出的贡献。
记者在现场看到,正门上方的“中山亭”三字为孙中山孙女、孙科之女孙穗芳所题。正门前,一座高4.2米的孙中山铜像身着中山装、脚穿大头皮鞋,右手着文明杖,左手握《建国方略》,眼睛深邃、目光坚毅。
多位受访人士告诉记者,为了保护中山纪念亭现址,不论是长沙的交通路网规划还是城市建设,均纷纷为中山亭“让道”。
同样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的,还有中山路。与全国大多数城市一样,长沙的中山路也处于城市最繁荣的核心。这条街道不仅饱含了长沙人民对中山先生的纪念,也浓缩了该座城市数十年来的发展演变。
今年61岁的杨太平出生在中山路上的太平里,其名字因此而来。他说,在全国各地,许多城市都有“中山路”,但在中山路上建有“中山亭”的并不多。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长沙市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员会原副主任梁小进说,命名中山路、中山亭的初衷,不只是为了让后人记住中山先生的名字,记住他对中国民主革命作出的伟大贡献,更重要的是要继承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发扬他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不忘初心,奋勇前进,为实现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与其他城市相较,长沙与孙中山的关系,格外特殊。”梁小进表示,虽然孙中山一生没有到过湖南,但在辛亥革命的进程中,长沙却有着特殊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长沙既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也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策应地。这里诞生了与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并称的卓越领袖黄兴,产生了反清革命团体华兴会,黄兴、宋教仁、陈天华、谭人凤、蒋翊武等著名的革命家都主要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
“‘孙氏理想,黄氏实行’的绝佳搭配,是辛亥革命能够成功的一个基础。”梁小进说,孙中山有“十次革命”,即自1895年至1911年间,革命起义行动共计十次,最初两次由孙先生亲自领导兴中会发动,而其后八次均由同盟会统筹,大都由长沙人黄兴主持。
武昌起义后,长沙籍革命志士分别在湖南、福建、贵州、上海、甘肃、广西领导或策动反清革命,有七人担任新成立的革命军政府都督、副都督,枢密院院长和政务院总长,对辛亥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为了纪念这两位革命友人,长沙市政府在修建中山路的同时,还将一条南北方向、与中山路交叉的重要道路命名为黄兴路,中山亭正好建于两条道路的交叉中心。前些年,长沙市政府在黄兴路步行街口树立了一尊黄兴铜像,其相距中山纪念亭不足千米。孙中山铜像与黄兴铜像自此南北相望,共同叙说历史的沧桑,见证长沙的发展与变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