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嘉宾观点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学者 张颐武
• 校园是否开放,确实遇到两难的问题,国立大学是公共资源,很多人认为应该开放,大学确实也有社会服务的功能,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历史文化积淀非常深厚,有很多空间上历史文化的遗存,也有很多文化记忆,很多人愿意走一走,又是国立大学,有一定开放的意义。向公众普及文化,进行社会服务,对大学来说也是大学功能的部分,因为大学里边的老师是做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两个职能。大学本身也是培养学生是文化资源,像北大、清华这样有文化积淀的地方,可以做很多的研究。
• 北大红楼那段历史也是移植过来的,就说是北大的,千流归海归到这儿,北大红楼的传奇也挪过来说。北大有一位先生讲课,讲唐诗,从来不判卷子,他有一个及格的图章,只要交了就算及格,有一个学生试探写了一大堆是及格,拿了一个白卷也是及格,北大学风就是这样开放,让自己多学习。清华是留美预备班前身,学校比较严,有先生也来这个,清华就不干了,你不能这样,你还得判分,先生就退回来,退了几次清华说按您的就这么着吧,您这样的大师,很多有个性的人有这种表现,并不意味着学校不讲规矩或者混乱,这些人的个性本身就是承载着这个大学的历史文化积淀,这种个性对丰富学校资源来说也是一部分。
• 大师大楼有一个好处,有一种气场或者说是一种氛围,人是熏陶出来的。我80年上大学的时候,朱先生、曾先生、季先生在校园里晃来晃去,一看就是和外边不一样,北大有很多的怪人,古色古香古貌。
• 学校是历史文化记忆承载的空间,是文化记忆的空间。这些人走过的地方,一塔、湖、图,是北大重要的象征,在空间里边,有一个氛围和气,所以不一样,爱听课在这儿晃晃,走一走,骑自行车到处晃晃,在这儿待着会感受到一种氛围。
• 大学是有形的,大学无形的资源怎么样开发也是非常重要的。传播大学资源文化,大学的历史,大学的记忆……不是靠固定空间,而是把固定的空间变成流动的空间,流动到各个地方。北大的文化氛围很浓,把文化氛围导入到地产开发里边,开发的全过程都是充满北大氛围通过无形的大学,社区的建设来实现。社区的文化怎么样建设,大学的文化里边有一套资源,像北大文化人文的精神,价值观熏陶,人的气象的培养,气象就是一个人的风神,一个人的面貌,一个人的状态。
• 我看季先生在北大里边走,他喜欢穿中山装,老先生在那儿一走,周转的气场就不一样了,骑自行车情不自禁不敢从他身边过。有一个季先生流传很久的故事,八十年代,一个外来的学生扛着包进来了,看着一个老头散步,步履缓慢,就说老先生帮我看一下行李,我去办事,季先生就帮他看着,半个小时他回来了,说老先生谢谢,我走了。第二天早晨是开学典礼,一看上面坐着一个老头——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季先生跟雷锋一样好,但和雷锋不一样,季先生恰恰是中国儒家儒者风范,他其实是换位思考,如果学生看见雷锋,雷锋一定撵帮他办手续,帮他扛包。季先生不是,作为儒者,你向我求助了,我将心比心,你刚来不容易,我既然现在没事,能帮你一把帮你一把,这是很有分寸的。大家都说季先生是国学大师,但他却始终不承认。季先生是儒者的精神,儒者的风范,这套东西是大学里边无形的东西。
• 在社区里面,能够慢慢深入进去,润物细无声。北大资源集团就牢牢和北大的氛围、气象结合起来,这是让我非常欣喜的。无形的大学是需要往外传导的。我受邀去北大资源集团的重庆公司讲课,他们做了一个北大资源大讲堂,请北大的教授去讲课,纯公益性的,就是想让大家去感受北大的氛围和文化的精髓,听众很多,大家听得都会认真。里面还有很多北大很有意思的东西,比如他们复制了一个北大东门,还搞了个小型的北大书苑,里面放得都是和北大有关的书。大学的精神是润物细无声,但是需要有一些载体,光看书会发现离得远,社区的文化真的建设起来,不得了!变成北大发散在各个地方的散点,北京大学这么大,玩命考,考到620上不了,小孩苦死了,上了人大附中考不上北大哭闹上不了,如今在社区里边感受到大学的氛围和气象,多好。北大资源集团作为北大的企业,本身就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与使命,在开发的楼盘里面把北大文化的东西润物细无声的表现,这是很好的。
• 图书馆也可以介绍一下,建立虚拟的图书馆,公众社会服务的资源弄起来,在社区做服务,这个社区就变成北大无形的分校,虽然不发文凭,感受氛围也是内在风神气象培养是最大的,这方面多下功夫,把无形大学通过企业办在各个地方,别的大学没有这样好的条件。
• 校企作用不仅仅是赚钱,不仅仅是发展自己上市做资本运作,但是另一方面还是文化的传导者和传达者,社会责任这部分,如果能强化,塔是可以白用的,湖也是白用,图书馆是有偿的,比如我们可以表萧书记精选和推荐书籍,做一个书单,而这个书单是北大图书馆认证过了,是非常有价值的。
• 北大图书馆是我让终身受益,我20多岁在北大读研究生,把北大图书馆很多有人生哲理的书都复印出来,古人的智慧不得了,我那时特别自负,所以待人处事很失败,受了很多的挫折之后,读了这些书后深受启发,现在我还常常翻看,而且把这些内容分享到微博上,与更多的人分享。学校和企业要达到双赢,学校品牌由于你们不断的扩散,学校支持你们的发展,这是最好的。
• 大学更开放,这是大势所趋,所以有很多的虚拟课堂,北大资源集团可以编一本公开课的指引,在社区发放,别光发楼书,把北大公开课的指引也发。也可以和计算机中心合作,提供一些软件上的服务,年纪大的终身学习也是很大的学习,小孩也有熏陶,社会服务会做更活,更生动,我们做做讲座也是好的。把北大的资源和你们共享。
• 这个社区有北大深厚资源在里边支持,新文化社区这个想法是可行的方案,新文化是整体性的,整体社区体现出新文化,北大的新文化运动源头,把整体的平台搭好,大学是开放的,一定要做到大学的开放是多样的,跟学校密切联系企业的路径,很多路径分享大学的成果,大学的历史记忆,大学的文化,大学的人文精神。
• 学校是我们大家共同热爱的地方,我们跟这个地方有深厚的感情,我们希望文化能传播更广,能够传导出去,让更多人能够感受到这个社区和北大有关系。
• 还是希望将来要做一点三维的东西,让社区的人通过这个感觉就好像在北大里边旅游了,一看好玩得很,下一点功夫多做一点工作。将校园和资源分享结合起来,社会上形成一个北大正面的形象,也是最重要的,也是大家生活在这儿的人,觉得自己有信心在这儿不断努力。
• 北大资源集团工作的每个地方有北大的种子,滋生,成长,将来长大了,润及四方,我相信如果从小就在北大资源的社区里感受北大氛围的滋养,从北大资源的社区里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考上北大,走进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