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沙龙嘉宾观点之中央党校科社部社会学教研室教授向春玲

2013年08月29日 11: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 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转型30年,以前讲三个方面,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农业社会像现代工业社会转,封闭的社会向开放的社会转型,现在我们的转型是由温饱型社会向发展型的社会转型,这就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2000年中国政府像全世界宣布中国已经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绝大多数人在温饱方面的需求已经得到了解决,老百姓新的需求出现了,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的中国人想什么,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想法,就是解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来说人解决了温饱需求之后,也有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我们的转型已经到了这个程度。温饱问题解决后,人的发展需要,读书的需求,受更好的教育有更好的健康和医疗条件的需求,旅游的需求,享受的需求,这样一些需求开始爆发。

  • 北京大学在这样社会转型背景下确实要具有满足人新的需求的功能,2005年之后,全国人到北京来旅游,除了观赏北京文化古迹,享受北京物资性现代文明之外,有一种需求就是看北大、清华,这是发展需求的体现,想让我们的孩子体验北大环境,体验名牌大学的校舍以及氛围,可以说这种做法对一些孩子一生来讲会有很大的动力。

  • 高等学校作为国家文化机构,担负着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功能,特别是作为名校,在社会文化发展方面、在人的文化需求满足方面、在综合素质提高方面确实承担着很重要的文化服务方面的职能,北京大学也一直在做,但为什么要采取登记制度呢?一是中国人口很多,中国是开放的社会,到北京来旅游的人也很多,对于北京大学的学校管理问题上带来一些难题。这关乎几个群体诉求,一方面是游客观赏北大校园的诉求,还有一个就是北京大学的师生正常安静学习的诉求,这是不同的群体和诉求的问题。

  • 老百姓的精神需求是爆发式的,精神食粮的问题,民族归宿的问题,不仅仅是大学承担这件事情,在社区建设中做好社区文化,让孩子们在自己家门口也能够受到好的教育,将大学好的资源和文化资本引出校门,让北大、清华走进社区,也做一些类似于北大资源大讲堂,邀请名师到社区给居民做相关知识讲座的活动,包括社会科学,医疗方面自然科学、环境科学等各个方面,这些知识都是老百姓所需要的。北大可以在更广泛的层面走出去,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北大好的教育资源,从各个方面平衡利益诉求,更好发挥它的功能。

  • 通过这几年追踪研究城镇化,我想讲一个观点:国家城镇化战略肯定要推进的,因为中国城镇化率相对而言很低,没有赶上经济发展,城镇化战略肯定要大力推进,但是在这个过程里面,我认为社区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城乡的社区建设。

  • 我们现在是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不光对外开放的社会,国际上的开放、城市之间不同地区都是开放的,所以社区建设在国家未来发展里,对社会建设、对社会管理来讲是很重要的平台和载体,社区建设里面不仅仅是人住下来,而且社区里边生活着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种族、甚至是不同国籍的人共同生活在一个社区,社区建设要结合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解决。

  • 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在社区居住的人,更多关心的是安全感、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还有归属感,特别是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是每个人随时都会存在的。对精神文化的满足有多种评价,对精神文化的满足也有多种方式。

  • 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一方面聚集了人气,一方面重建邻里关系,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关系,特别是重建熟人的社区。人的本性里边就需要人跟人之间交往互动。重建邻里关系,建设熟人社区,特别是满足人的精神灵魂方面的需求,这是我们社区建设非常缺乏的。

  • 打造新文化社区这样的主题,正在不断通过这样的方式解决人特别需要的问题,到社区里边开一些课程,让老百姓不断从文化活动里边滋养精神灵魂上的东西,这些是在持续解决三观的问题。

  • 中国人的幸福感要得到提升,建设幸福社区、幸福城市、幸福感要提升,能够让老百姓各种需求得到满足,需要在社区空间里边做得事情特别多。社区建设做好了,人的幸福感可以得到更大的提升,因为真正的幸福是人的自我价值实现,这种自我价值实现包含人的各种兴趣能够在这些平台里边得到释放,得到满足,那是真正的幸福。

  • 目前,在社区管理方面,政府把大量的行政职能还原于社会,政府把很多事情交给社会组织做,北大也有很多很成熟的文化服务产品,完全可以打包成一个项目,向政府申报。

【编辑:张慧鑫】

>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