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汇聚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力量

分享到:

【理响中国】汇聚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力量

2023年06月16日 16:5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立足党领导现代化实践的历史经验,着眼于赓续文化血脉、建设现代文明,围绕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思想引领,为新阶段做好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确立了行动指南。中国式现代化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为本质特征,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担负起培育和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责任使命,以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助推现代化强国建设,在由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的过程中,实现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衔接、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凝聚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合力,谱写人类文明发展的崭新篇章。

  文化自信: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底气

  文化是历史的血脉,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和文化安全,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必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需要在认清中华文明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掌握文化主动,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力、思想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回望过去,文化自信来源于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性自觉,承载着深厚的民族记忆和文化基因。作为人的“类意识”,历史始终向活着的人敞开,成为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个人在历史中迎来送往,追寻“安身立命”之本,为“此在”确立根基,为“将在”设定路标。费孝通先生指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文化自信以文化的民族性自觉为前提,只有明晰中华文明的来龙去脉,才能掌握历史主动,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历史车轮前进。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历史延续性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各民族文化水乳交融的统一性是我们文化自信的牢固根基。从“现代化在中国”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变迁,源于我们对中华民族历史传统的清醒认知、对中华文化独特个性的自觉自信。

  立足当下,文化自信扎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创造性实践中,凸显出中国道路的文化积淀。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我们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现代化道路,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结束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屈辱命运。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开创了“五大文明”协同发展的文明新范式,孕育出内涵丰富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限度的内在超越,擘画出社会主义文明的崭新图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光辉写照,既遵循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同时彰显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当今时代,各种社会思潮纷纭激荡,不同的文化形态集结呈现,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总结好中国经验,凝练好中国理论,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面向未来,在建构“文化中国”的过程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新辉煌。在经历由“失落自信”到“重拾自信”的曲折历程后,新时代的中国正大踏步重返世界舞台的中央,交出了让世界瞩目的经济和文化答卷。我们可以憧憬,未来的中国不仅是物质文明充分发展的经济强国,更是有着强大价值引领力和精神感召力的“文化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气度、魅力与风范,这是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强大的文化自信作为力量源泉,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凝魂聚气、培根铸魂,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守正创新: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根基

  任何一种文化都兼具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双重规定,体现着一定民族性和一定时代性的辩证统一,从而为考量文化发展提供了由空间和时间维度所构成的重要坐标。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在文明的传承中,只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才能挺立文化的主体性,不断增强文化认同;只有推动“古今中外”的文化融通,才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让文化传统真正向未来开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平衡好民族性与时代性之间的张力,尊古不复古,守正不守旧,以深邃的历史视野和昂扬的进取精神,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擦亮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构成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标识,为我们走向未来、开拓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传统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之中。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要坚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继承扬弃,去粗取精,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进一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对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作出系统性的梳理,阐明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和时代价值,使其在当今时代拥有更多的传承载体、传播渠道和传习人群。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独特记忆,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要加强文物的发掘研究工作,着力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挖掘并阐释文化遗产蕴含的价值理念、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让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只有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才能将中华文明这一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永久传承下去,为维系民族血脉、建设文明大国夯实文化根基。

  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通,实现文化整合与文化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必由之路”和“最大法宝”。在新时代推动文化创新,要求我们科学合理地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这两种文化价值体系虽产生于不同的历史土壤,却有着高度的价值共通性,经选择、涵化、融合而达成新的适应,汇聚成为凝结着人类集体智慧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华文明蕴含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实践精神,阴阳相生、物极必反的辩证思维,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民本诉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这是中华儿女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的集中体现,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呼应贯通,与科学社会主义主张高度契合,为实现“第二个结合”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源。在文化整合的基础上超越既往、别开生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方能让马克思主义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发扬光大。

  互鉴共赢:承担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使命

  作为文化发展的正价值成果,文明是人类自觉意识主导下各种创造物之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状态的集中呈现。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孕育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文明观,具有包容性、和平性与开放性的鲜明特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新模式和新样态,成为促进世界和平稳定的中坚力量。面对新的世界发展格局,要推动中华文明、中国文化向世界敞开,积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情怀,宏阔“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明视野。

  超越文明优越论,以包容之心促进文明共生。不同的文明形态折射出不同的文明逻辑,构成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谱系,是各民族文化保持自身独立性的重要前提。当今时代,世界文化呈现出交相激荡的发展态势,文化霸权主义作为一种西方强势话语,以傲慢自大的优越情结漠视文化个性,以蛮横的征服者心态将自身的价值观念强加于人,导致不对等的文化交往,严重危及人类文化生态的平衡。从文明优越到文明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必然趋势。秉承文化多样性的哲学理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摒弃了狭隘的种族主义、排外主义,克服了文化偏见和文化歧视,充分尊重并理解其他文明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关切,进而超越了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文明中心论,推动世界多元文明平等相处、和谐共生。

  超越文明隔阂论,以开放心态推动对话交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人类由离散时空进入到同步时空,“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全球化的文化交往图景日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身处普遍性交往的时代,没有一座文化孤岛,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互鉴、融合发展,世界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继承和吸收了一切有益的人类文明成果,并且主动与世界其他文明分享中国的成功经验,推动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交往格局,有效避免了文明间的误解和冲突,在坦诚对话、融合互嵌的过程中拓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路径,为发展中国家构建现代文明形态提供了有益借鉴。

  超越文明冲突论,以共同价值凝聚人类共识。如果说文化在样态形式上异彩纷呈,文明则在价值层面寻求理解以达成共识。世界上各个民族虽然在历史传统、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但都需要顺应历史潮流,契合时代需要,凝聚集体共识与合作力量,携手应对人类文明面临的共同挑战。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安置、融合世界多元文化,寻找文明视域的交汇点,推动世界文明综合创新,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努力谋求的未来发展蓝图。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最广泛共识的凝练概括,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的最大公约数,是促进人类文明永续发展所应倡导的价值准则。中华文明需要承担起世界变局中的文化责任,秉持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推动人类文明守望相助,为维护人类长远利益、创造人类美好未来贡献中国智慧。

  恩格斯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将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应当肩负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重任,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超越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坚持独立自主与开放包容、固本培元与开拓创新的辩证统一,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沃土,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实现中华文明的自我革新与社会主义文明的中国式建构,推动中华文化行稳致远,绘就百花齐放的人类文明新图景。(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邹广文 李晓白 单位: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叶攀】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雷电竞下载官网 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