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今年作为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人们对“两会”给予了更多关注,“惠民生”、“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等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在最近各地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幸福”、“民生”也是会上的热词。例如,广东省调低GDP增长指标,强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导向,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对此表示:“转型升级是手段,幸福广东是目的。”
为了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各级政府想方设法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并着力解决就业、医疗、教育、住房保障等问题。但是,财富不等于幸福,即使钱袋子再鼓,如果人民群众每天都生活在污染的环境中,这种生活也不能算作是幸福的。同样作为重要民生问题的环境问题,急需纳入政府的民生议程中。
环境问题为什么会成为重大民生问题?
环境问题已经成了重大的民生问题,成为影响人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因素。2010年12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成果应用座谈会上做出明确判断:环境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
环境问题已成为信访的重点领域。2000年以来,全国环境投诉和上访每年分别以25%、35%的幅度递增,成为社会八大投诉热点之一。2009年6月,环境保护部开通“12369”环保举报热线,仅开通两个半月后,就已接到群众举报1.4万余件。
在一些地方,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群众健康。2009年,陕西凤翔“血铅事件”造成615名儿童血铅超标,其中166名儿童中、重度铅中毒。2011年新年伊始,安徽怀宁发生血铅超标事件:高河镇新山社区的上百名儿童被检测出血铅超标。
由于污染,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2010年7月,紫金矿业污染事件发生后,汀江受到了严重污染,汀江沿岸以养鱼为生的渔民损失惨重。并且由于江水受到污染,渔民可能面临在未来几年内都无法养鱼的困境。2011年2月10日凌晨,因为“谣传”江苏响水县生态化工园区发生爆炸事件,导致方圆10多公里内上万名群众惊慌出逃。
作为重大民生问题,环境问题为何难进地方政府民生议程?
近年来,一些地方把解决环境问题列入了为民办实事的计划中,取得了成效。但是,在很多地方,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各方利益的纠缠等原因,在政府的议事日程中,环境问题常被边缘化。
与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问题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不同,环境问题虽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但由于各地情况不同,环境污染轻重缓急不同,往往是部分人遭受严重的危害,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突出性。
有些污染本身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滞后性,很难被公众所认识到,这也掩盖了解决环境问题的迫切性。有关人士举例说,与“水变黑、天变灰”这样肉眼可见的污染相比,土壤污染是看不见、闻不到的,为多年积累所致,不容易发现,不容易引起重视。最近炒得沸沸扬扬的镉大米事件,就是由于土壤中镉元素超标所致,这也是在多年之后才逐渐被发现和认识的。
解决环境问题往往会跟地方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解决医疗、教育、住房、社保、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需要大量的政府资金,为了满足这部分支出,需要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不但需要企业和政府的投入,还需要限制重污染企业的发展。有的时候,地方政府在做这道选择题时,宁愿牺牲少部分人的环境权益,来满足大部分人的诉求。例如,针对湖南省浏阳市镇头镇化工企业超标排放问题,居民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长达两年,但处理结果始终无法让群众满意。
政府、人大、政协如何在解决环境问题上发挥作用?
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指出,要重点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明显改善环境质量。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要求,打好重金属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持久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这些举措充分说明了中央对解决影响民生的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
近几年来,各级环保部门为解决环境这一重大民生问题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但是,由于环境问题的背后往往牵扯到多方利益,一个职能部门不配合,一些问题就难以顺利解决。例如,2009年10月以来,湖南省衡阳市人民政府、衡阳市环保局、衡阳市监察局等先后8次发文,要求耒阳市对所属遥田镇多家非法企业实施淘汰关闭,但均未得到有效执行。
解决环境问题单靠某一个部门的力量很难完成,党委、政府、人大、政协都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要有清醒的认识,在年初制定的民生计划中,要把解决环境问题列入其中,并摆上重要位置。在对待一些污染企业的关停问题上,地方政府宁肯牺牲一点GDP,也要解决好环境问题,让群众满意。
对于人大、政协来讲,要充分发挥其作为监督部门的作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每年可选取一两个群众最为关心和关注的问题,提交政府解决,不定期检查进度,督促政府加大执行力度,并进行问责。记者 杨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