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侨乡见闻:侨村“非官方”草根杂志全球“发行”

2011年10月04日 15: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恩平10月4日电 题:侨村“非官方”草根杂志全球“发行”

  中新社记者 李鹏

  毫无疑问,《歇马侨刊》是全世界最草根,最业余的杂志之一。这本一年只出一期的侨刊,从社长、主编到编委、发行,没一人专职;每期的发行量也不过1000余份。刊物小归小,却有正规登记证号,并且是全球“发行”。

  “哪里有姓梁的歇马人,我们就把《歇马侨刊》寄到哪里”,《歇马侨刊》的常务理事梁柏新说,在国外的歇马人回乡时,往往要装几本侨刊在行李中,带给在海外的乡亲。

  梁柏新所说的梁姓歇马人包括现在歇马和石路两个行政村所辖范围,是明清两代荣光无限的“举人村”歇马梁氏家族的后人。史上的“功名之乡”歇马和石路现在是著名侨村,仅歇马村侨居国外的就有1500人,与目前村中人口相当。

  以专业眼光看,《歇马侨刊》略显粗糙和业余,但对天涯海角的歇马人来说,一本满是故土气息的侨刊,是思乡时可以随时拿出来摩挲的珍藏。

  翻看最新两期《歇马侨刊》,“歇马乡讯、寻根思源、歇马史话、胜地游踪”等栏目透露了办刊的最初宗旨:“传递乡音、沟通侨情,增进海内外团结,支持家乡经济建设。”

  《歇马侨刊》副主编梁奕谋对记者说,歇马村1949年前地主比较多,经过土改、文革等运动后,很多家庭旅居国外,几十年没回来。改革开放后,旅居国外的乡亲想回来,但因为历史原因,依旧心存疑虑。1985年创办的侨刊,大量介绍家乡变化和改革开放政策,起了很好的沟通作用,“当时的影响力很大”。

  侨刊最初是以《恩平文史·歇马文史专辑》的书籍形式创刊,两年后改为现名《歇马侨刊》,到2010年出版了第21期。

  记者发现,《歇马侨刊》一开始打着“文史”的旗子,但重点是“开放政策、经济建设、家乡变化”,现在则有很多“歇马史话、文物星光”的内容。梁奕谋说,《歇马侨刊》20多年来的基本宗旨没变,内容上略有变化,“讲歇马史话,是因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对歇马的历史不是很了解”。

  “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是梁柏新和梁奕谋对《歇马侨刊》对最大担忧。第21期《歇马侨刊》刊载了同好对老社长梁燮闲的悼念文章。梁燮闲是侨刊创刊时的主编,2009年去世前,是侨刊的社长。实际上,记者看到的数本最新刊物上,每期都有几篇缅怀悼念的文章和老年人如何养生保健的栏目

  侨刊主要由六七十岁的老人创办,现在的骨干基本仍是那批人,已经八九十岁了。梁柏新笑言,因为老年人多,歇马村1989年成立“老龄会”时,“老龄会”和侨刊几乎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已经64岁的梁柏新当年还是石路村的村干部,因为年龄不够,只能参加侨刊的工作,现在他已经是侨刊和“老龄会”的“中间骨干”。

  《歇马侨刊》每期2万元的经费,全部来自热心人士捐助。梁柏新坦言,老一辈赞助人的年龄渐大,而年轻后辈支持侨刊的热情渐小。好在经费方面,梁柏新也有好消息:经济大省广东正在推动文化强省建设,《歇马侨刊》这样的民间刊物有望获得一些官方支持。

  后继乏人更体现在刊物的编辑出版上。因为年岁已高,现任主编梁达威卧病在家,正在张罗第22期刊物今年出版重任的,是已经78岁的梁奕谋,而他还兼着财政和发行的事务。

  “担不担心将来即使有人捐钱,也没人办刊?”对记者的问题,梁奕谋笑而不语。而在这个问题上,歇马村在外工作的“70后”梁富源和梁明辉应该能给梁奕谋一个肯定回答。

  梁氏两兄弟自己出钱出力,利用业余时间开通了“歇马在线”网站,累计已有50多万次的点击。梁奕谋和梁柏新说,不担心“歇马在线”对《歇马侨刊》构成威胁,因为大家虽然方法不同,但目的是一样,都是“沟通乡情,宣传歇马”。

  记者看到,“歇马在线”网站上有“歇马侨刊”专栏,选载了侨刊的一些文章。并且,网站上一篇《<歇马侨刊>简介》文章中,负责网站内容维护的梁富源自称是《歇马侨刊》的“网络版编辑”。(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朱峰】
    ----- 侨乡传真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