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实践者】马志:昼伏夜出的春运安全守卫者
央视网消息:又是一年春运时。一列列的火车,承载着几亿游子的思乡之情,把大家平稳安全地送回家乡。
在忙碌的春运背后,有一群人却依然坚守在岗位上,昼伏夜出,为了保障车平稳安全运行而不懈努力着。淄博工务段淄博客专车间的技术员马志就是这其中的一员。
提起马志,淄博工务段的工作人员们都很佩服,因为他有一项“神技能”——在纷乱的波形图中找准设备病害存在的原因以及可能引发线路不平顺的各种预警值,掌握设备状态变化规律,并以此为依据提高铁路线路的平顺度与安全性。
轨距是指两根钢轨之间的垂直距离,轨距的变化会直接危及列车的行车安全,轻则对旅客乘坐列车的舒适度造成影响,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列车脱轨。随着春运期间客流量的增大,轨距的变化相较于平时也变得更为频繁。
为了观察线路的平顺度,马志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只要俯在钢轨上一看便能对线路设备状况有基本的了解,再结合细致的现场检查,进行综合整治。为了保障客运列车运行的绝对安全,工务作业的精度都是以毫米计,因此马志的每次作业都精益求精,力求分毫不差。
有一次,马志在分析轨检车图纸时,发现图纸显示胶济客专下行线K260+858处I级振幅,发生振幅的原因是三角坑的问题值为5.61 毫米。在淄博工务段的考核办法中,这个数值在容许偏差范围内,不考核、不扣钱。然而马志认为5.61毫米虽在容许偏差范围内,却是较大值,随着列车运行,数值可能会增长进而影响线路的平顺性。为了减少列车行驶时不必要的抖动,给乘客最舒适的乘车体验,他拿来最近一个月的轨检车图纸进行分析,找出造成5.61毫米偏差的原因,提出维修计划,制定派工单,组织职工进行整治。仅用一个天窗修,他们就将偏差值降低到容许范围的最小值——1毫米。“也许在我们看来就是几毫米的误差,但是对列车上的乘客而言可能就是一次不应出现的晃动。”马志介绍起他的工作内容来显得特别自豪。
和大伙一起干活的时候,马志带上手套便是一名勤劳的“小工”。去年九月份,车间对失效的T型螺栓尼龙套进行更换,失效的T型螺栓尼龙套有两百多个,而每组人员每晚天窗时间实际只能更换2至3个螺栓尼龙套。马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开始跟班盯控更换螺栓尼龙套的每一个环节和顺序,并根据作业人员的年龄、体质、技术情况对人员组合和作业流程进行了优化,甚至会戴上随身携带的劳保手套亲身指导职工的作业流程。在马志的努力下,最终仅仅用了一个多月,之前发现的小轨距问题全部处置完毕,同一地点再没有重复发生同类问题,之后的两个月里轨检车也再未检测到这类问题。
在春运的旅途中,像马志这样昼伏夜出的工作者并没有太多机会被旅客结识,但正是有他们的努力与付出,才保障了万千旅客舒适安全的归乡路。年关将近,旅客越来越多,马志肩上的担子仿佛更重了一些。这个高挑的小伙子依然挺直了腰板,积极应对工作中的各项生产任务。努力提高线路设备质量,保障万千旅客的生命安全与乘车的舒适性,在他心里便是自己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与使命。
专题:中国梦 大国工匠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