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第一村”的小康生活
(中国减贫故事)“云南第一村”的小康生活
中新社北京9月7日电 题:“云南第一村”的小康生活
中新社记者 阮煜琳
“大营街社区提倡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按需分配”,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宝荣日前对中新社记者说,“也就是对剩余价值再分配,有十几项福利,要幼有所育、老有所养,居者有其屋”。
云南省玉溪市大营街社区,是大营街街道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2.6平方公里,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村子。社区下辖3个自然村、9个居民小组,现有人口5478人。2018年社区集体经济总收入120.41亿元(人民币,下同),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8481元。
大营街社区内的居民住宅,是一排排整齐的灰白相间的三层小楼,小区内大片绿地环绕着人工湖,其间枝木错落、流水潺潺、鸟语花香,亭台假山点缀其中。
陈宝荣所说的社区福利,包括幼儿入园阶段免费,在初中至大学就读的学生每年有250元至500元的补助,居民每年享受年终6000元的分配,年满18岁可到集体企业就业,年满54岁可每月领取250至694元的退休金,年满94岁、99岁的可一次性领取5万元、10万元的长寿金等。
“我们是按需分配,按劳分配指的是村里的劳动力在工厂就业所得,这样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家庭生活状况就好一些,家里有老有小没有劳动力的生活就苦一些,所以我们把村集体收入的剩余价值再分配,按需、按人分配,实际上就弥补了弱势群体、缺乏劳动力群体的收入。我们所说的共同富裕就是穷的要拉、弱的要帮、老年人要照顾,中青年要自身努力”。
上世纪70年代,大营街还是一个“吃粮难、喝水难、住房难、行路难、娶媳妇难”的“五难村”。1978年,全村集体固定资产不足5万元,经济总收入98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67元。
上世纪80年代开始,社区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先后创办了芝麻片厂、红砖厂、玉溪卷烟厂滤嘴棒分厂、玉溪水松纸厂、红塔铝箔纸厂、红塔铝型材厂等多家集体企业,社区经济快速腾飞。二三产业的兴旺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1992年,社区经济总收入突破1亿元大关。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大营街经济和精神面貌变化最快的时期,1995年,大营街农村经济总收入已经达到10亿元,在云南乃至全国都显得非常突出,陈宝荣说,“云南第一村”的牌匾也是那年挂起来的。
今年53岁的辛保云就住在社区里一幢三层小楼里,2015年搬入社区,家里4口人,老大24岁已经大学毕业,老二18岁正读高中,每年有500元的补助。
辛保云1989年开始在滤嘴棒厂工作,现在月收入6000元左右,家里每年土地分红大约2.4万元,妻子打工月收入2000元左右。在装修一新的客厅里,巨大的水晶吊顶从三层楼高的天花板上垂下,说起自己的小康生活,辛保云掩饰不住的笑容,“现在日子好了,不愁吃不愁穿,住得也不错,出门还有轿车开”。
在大营街社区,像辛保云一家的住宅楼共有1842幢。中共十八大以来,为了让社区居民共享发展成果,社区实行了“小有所教、壮有所为、老有所养、困有所帮、残有所管”。社区内,除公园、卫生院、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等,还自办社区电视台,组成专业绿化环卫队,有自己的清扫车、洒水车、垃圾清运车,整套社区治理方式与城市无异。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富”,原社区党总支书记任新明说。大营街社区能够脱颖而出,在于其通过创新保持了与时俱进的发展活力,是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的结果,以创新求变,在“变”中书写传奇。
据介绍,下一步,社区党总支将整合示范基地、合作社、种养大户资源,建设现代标准化花卉交易市场,延伸发展观赏农业,走农业与旅游、休闲、文化、养生等产业相融合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力争到2021年发展1500亩花卉、1000亩蔬菜、500亩杨梅等,解决社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真正实现产业铺就致富路。(完)
-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社会新闻精选:
- 2024年10月31日 21:35:05
- 2024年10月31日 17:38:04
- 2024年10月31日 16:47:30
- 2024年10月31日 15:59:29
- 2024年10月31日 11:59:02
- 2024年10月31日 11:21:10
- 2024年10月31日 11:20:28
- 2024年10月31日 09:09:14
- 2024年10月31日 01:33:43
- 2024年10月30日 20: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