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原住民的民族民俗与节庆
台湾原住民分为阿美族、泰雅族、卑南族、布农族、排湾族、雅美族(达悟族)、鲁凯族、邹族、赛夏族、邵族、噶玛兰族、太鲁阁族、撒奇莱雅族及赛德克族等14大族群,尝试与大自然接触、依赖天地维生的结果,致使他们常常藉由祭典、仪式、歌舞、竞技等来表达对天地鬼神的崇敬。
又因各族群间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略有不同,故衍生出各式各样的祭典风貌,如阿美族的丰年祭、赛夏族的矮灵祭、布农族的打耳祭、卑南族年祭、雅美族(达悟族)飞鱼祭等,都极富特色,很具观光价值。
战祭
邹族“战祭”
邹族(Tsou)也称为曹族,为台湾原住民族的一支,人口约6000多人。分布于玉山西侧,高雄山地的卡那布与萨阿鲁阿,包括南投县信义乡,嘉义县吴凤乡和高雄县三民,桃源二乡部分山区。部落内人口聚居密度高,居住之海拔自500米至1500米。
战祭(Mayasvi玛雅斯比)是邹族部落中最神圣的祭典,早年依征战及狩猎的情况择期举行,如今则于每年阳历2月份左右举行。邹族的战祭又有“凯旋祭”、“人头祭”、“敌首祭”、“迎神祭”等之说法,其主要供奉征战之神,即战神和司命神,除向其祈求战力外,也藉此求得神灵的庇佑,并含有激励族人士气的功用。
祭典大致分成:预备活动、正典、歌舞祭、结束祭四大阶段,从迎神曲开始,紧接着颂神歌舞持续3天2夜,在最后一天午夜12点吟唱送神曲后结束。
打耳祭
布农族“打耳祭”
打耳祭是布农族一年中最重要的祭典,约在每年4月下旬至5月初举行;祭典主要分成狩猎、射耳、烤猪肉、分猪肉、猎枪祭、夸功庆、成巫祭等几个主要活动。
传统的“打耳祭”,在祭典举行前成年男子都必须上山打猎,将猎物的耳朵割下挂在木架或树枝上,让全村的男子轮流用弓箭射击;而年幼的孩子则由父兄陪伴,到场中练习射击,如此可训练他们日后成为狩猎的高手。布农族人以往射击鹿耳来祈求农作及狩猎的丰收,近年来,渐渐改射山猪耳替代。
雅美族近百年首艘18人大船“拜访号”打造完成正式下水,29日启航,展开近800公里航程。
雅美人“飞鱼祭”
雅美人,也称达悟人,是台湾少数民族中最典型的海洋族群,居住在台湾以东的兰屿岛上。雅美氏族社会是实行男女分工的父系社会,男性负责捕鱼、建筑房屋、制造工具,妇女则负责织布和耕作。
达悟族和飞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每年3~7月间飞鱼会随着黑潮而来,带给兰屿达悟族人莫大的丰收。因此,达悟族人相信飞鱼是神的赐予,格外珍惜这项天然资源,甚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规律和禁忌,也随着飞鱼洄游的生态来明订。
“飞鱼祭”是一种猎鱼的仪式,约在每年农历2、3月间举行,为期近4个月。整个活动为分为祈丰鱼祭、招鱼祭、飞鱼收藏祭等阶段。祭典时,达悟族男子会穿着丁字裤、头戴银盔及金片,面向大海祈求飞鱼丰收。女性禁止入场参与。
阿美族表演的“丰年祭”精彩舞蹈。
阿美族人“丰年祭”
“丰年祭”是阿美族人最盛大的活动,于每年7、8月间举办。
丰年祭中常见的祭典仪式包含有成年祭、迎宾舞、丰年舞、耕种舞、捕鱼祭等,整个过程包含“迎灵”、“宴灵”和“送灵”三阶段,早年为期8~15天,活动内容较单纯,以男子年龄阶层为组织,妇女是不能参与的;近年许多旧俗和禁忌略有改变,除了祭典天数缩短、宗教仪式简化外,并在活动中加入赛跑、拔河、射箭等竞技活动助兴,一般游客也可加入同欢。
矮灵祭。
赛夏族“矮灵祭”
“矮灵祭”是赛夏族最重要的一项传统祭典,2年一小祭,10年一大祭,约在农历10月15日左右农作物收成之后举行,为期4天3夜。整个矮灵祭分为告灵、迎灵、会灵、娱灵、送灵等几个主要仪式,其中尤以迎灵最为神圣,只容本族参与(一般游客只能参加会灵及娱灵两种仪式)。
第一天展开的“迎灵”,由长老们供奉酒肉,向东方召请矮灵,以祈求降临;第二天“娱灵”,是整个矮灵祭中的重头戏,族人以热闹的歌舞来纪念矮灵;最后一天“送灵”,等待破晓时分,族人将芒草结和榛树枝朝东边抛去,以表示将矮灵送走,并将供奉的糯米酒、猪肉及米糕等分送给参与祭典之人。
卑南族”猴祭”及“大猎祭”。
卑南族“猴祭”及“大猎祭”
卑南族的“猴祭”及“大猎祭”合称为“年祭”;近年来,各村落间会轮流举办“联合年祭”,持续将卑南族的特色发扬光大。
卑南族是台湾原住民中最崇尚武力的族群,约在每年12月下旬举办的“猴祭”,被视为卑南族最具特色的祭典。所谓“猴祭”,是指卑南族男子进入少年会所的成年礼仪,一般称为“刺猴祭”。传统猴祭中,卑南族少年须经过一连串严格的考验,其中尤能以竹竿刺杀猴子最为重要(如今猴子已改为藤制的模型替代),藉此培养少年的胆识体魄及分工合作的精神,整个过程须历经4次考验,过后才能进入“大猎祭”。(大猎祭是旨在5天内凭个人本事于野外狩猎,通过后才算进入成年阶段,方可论及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