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彰化鹿港小镇
这座位于台湾中部西海岸的小镇,曾有着显赫的文化历史。“一府二鹿三艋舺”是早期台湾汉文化鼎盛发展的标竿,分别指的是台南、鹿港和台北万华,其中鹿港是当时文化与商业的港埠重镇。
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与福建泉州晋江县的蚶江正式设口对渡后,鹿港大量汉民涌入,商船云集,店铺栉比。至道光末年的六十多年间,被称为老鹿港的“黄金岁月”。其后,浊水溪泛滥,鹿港因港口淤塞,和日据时铁路未能路经等缘由而逐渐衰微。
鹿港原本是河港,后来因为受到战争的影响,加上先天河砂淤积问题日渐严重,最后终成废港。而台北的繁华相较于鹿港纯朴的环境,亲近的渔村风貌以及传承下来的艺术文化,成为了远在外地工作的鹿侨心中永远淡淡的哀愁与怀念。
如今的鹿港,密集的寺庙古迹和传统建筑,足堪印证当年的盛况,而在港口和市街结构上,也保有大陆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风味,有着“繁华犹似小泉州”的美名。
8、台北“眷村”
走出高耸入云的台北“101”大楼,向西南方步行不到五百米,有一片绿树掩映的“菜地”,这里不是农家,也不是私人花园,这里是台北地区最古老的眷村——四四南村。这里保留眷村文化,它将是陆客个人游的热门景点。
“眷村”顾名思义是“眷属居住的村落”,尤其是指军人的眷属,它指的是1949年前后台湾当局为安置大陆赴台的军人和家眷所建立的聚落,多是因陋就简搭建起来的木屋、瓦房,矮小而局促。
1949年,60万国民党军队败退台湾,当时大量的军人无家可归,为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台湾当局动用资金对他们以及眷属进行了有计划的安置,故称眷村。大多眷村都是建设于公有地的简单房舍。稻草屋顶、竹泥墙的房舍是当时眷村的普遍样貌。据统计,当时全台湾共有眷村763个,眷户96082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了多次的兴修改建,但始终保持着相对封闭的状态,阻断着台湾本省人与外省人之间的交往,里面商店、邮局、学校俱全,成为一个特殊的小社会。随着台湾经济的高速发展,眷村里的简陋设施、治安死角等问题开始凸显出来,显然与城市的发展极不谐调,渐渐地,它便成为了历史的遗迹。然而面对眷村的拆迁,眷村人的心情异常复杂。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