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弘扬中华文化 两岸学者献策教育交流合作
27日下午2时30分,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专题研讨汇报会在南宁市举行。北京大学副校长、教授李岩松汇报两岸教育交流合作专题研讨情况。
由北京大学副校长、教授李岩松和台湾教育大学总校长吴清基作为召集人,在过去的两天里,来自海峡两岸教育界的代表,就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制度化,两岸国学教育交流、两岸人才培养和青年创新能力等多个议题进行了发言讨论。
李岩松在汇报中指出,在这两天的讨论中两岸学者们回顾了两岸教育合作发展的历程,从政策和实践的角度研讨了取得进展和遇到的困难,以及需要双方共同解决的问题和思路,达成了很多共同的认知。
第一,扩大和深化教育交流是两岸关系的大势所趋。
到目前为止,据不完全统计,已有400多个大陆高校和100多个台湾高校签订了交流合作协议。到去年协议总数已经达到5200多份。在人员交流方面,大陆文教方面的人士,赴台人数从2004年12000多人,到2011、2012年已经上升到6万人次以上。
人员交流中,青年人之间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数量也在不断扩大。令人可喜的是,2013年两岸高校学历认证工作也取得了进展,2013年3月,台湾扩大了认证范围,大陆以“211”工程为主的111所大陆高校学历获得了台湾方面的认可。
在科研合作方面,海峡两岸高等教育界十分重视学术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两岸高校合作举办学术研讨会,合作开展科研攻关工作等等,做了很多实质性工作。
此外,双方还努力为交流提供更好的服务,昨天在讨论中,大陆教育主管部门有关负责人还选择了一个好效果,从2013年9月起,在大陆各类全日制普通高校就读的台湾学生将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范围,享受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
台湾方面也为大陆方面的学生印制了就读指南,为学生提供专职的辅导窗口、提供商业医疗保险、简化入境程序等等。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岸教育界人员往来日益密切,学术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态势不断增强,双方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正在不断地涌现。
李岩松说,在开幕式上,吴伯雄荣誉主席提到,教育是民族百年大业,是神圣庄严的工作,教育不仅培育优秀人才,更是国家发展的原动力,教育合作对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极为正面的助力,对于学生、大学、就业更有直接、间接的好处。在两岸关系迈向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时期,教育肩负着传播和创造知识,传承民族文化、培养领导型人才、引领社会发展的任务。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都是我们在发展学术、培育人才的实践中需要共同研究的课题。
第二,建立经常性、制度性的协调机制。在这两天的讨论中大家都提到,两岸教育交流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包括高等学校之间签订了合作协议,师生互访、学生短期的研修、互修学位,建立台商学校等等。在长期的工作中大家感到,凝聚共识、形成机制是推动合作的关键。
第三,加强资源共享,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第四,凝心聚力,弘扬中华文化。
李岩松表示,俞正声主席在开幕式上提到,要发展国学教育交流,促进两岸青少年学生共同汲取中华文化传统精粹,凝聚民族振兴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核心,而教育则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创新源泉。中华文化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之一。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在两岸的发展各具特色,台湾在中华文化传统教育教学方面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大陆高校也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研究和教育。就目前而言,两岸已经开始启动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工作,并取得了进展。2012年8月,两岸常用词典已经在北京、台湾发行。2012年第八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大学校长联席会议期间,与会两岸校长也共同签署了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高校关于合作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弘扬与发展的备忘录。
面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扩大和深化两岸教育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两岸的高等教育携手共进,迈向卓越,将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刘融)
专题: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