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一阵春雨过后,大山深处的英红9号茶园满眼新绿,戴着斗笠、身披雨衣的采茶女们轻柔地拈起嫩绿的新芽放入背篓,动作娴熟。就像其戴着五颜六色的斗笠一样,这些采茶人也有着各自不同的背景——来自13个国家的归侨侨眷。
近日,中新社记者跟随国务院侨办“走基层 侨乡行”采访团来到广东省英德华侨茶场,探访归侨侨眷采茶人的生活。
一阵春雨过后,大山深处的英红9号茶园满眼新绿,戴着斗笠、身披雨衣的采茶女们轻柔地拈起嫩绿的新芽放入背篓,动作娴熟。就像其戴着五颜六色的斗笠一样,这些采茶人也有着各自不同的背景——来自13个国家的归侨侨眷。
近日,中新社记者跟随国务院侨办“走基层 侨乡行”采访团来到广东省英德华侨茶场,探访归侨侨眷采茶人的生活。
英德华侨茶场创办于1957年,曾经安置过26个国家、地区的归侨,目前仍有4500名来自印尼、越南、马来西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归侨和侨眷在这里居住,主要以茶业为生。
刘兰英是英红9号茶园的采茶女,今年39岁。7岁时她随父母从越南回到中国,被安置在英德华侨茶场,她的丈夫也是归国华侨二代。忆起儿时刚到中国的生活,刘兰英说:
【同期】刘兰英:比较困难那,兄弟姐妹又多啦,是不是,就是那个时代,70年代是很贫穷的。记者:现在和那时候比有什么变化?刘:变化很大啦,就是改革开放了,肯定什么都好,有车,有的住。以前就不同了,以前什么都限制,没什么了,很贫穷的。
【解说】实际上,6年前,刘兰英并不是以采茶为生,而是与丈夫一起到东莞打工。
【同期】记者:以前在外面打过工吗?刘兰英:去过啊,我们在东莞啊,现在回来因为照顾小孩,照顾老人家,就在这周围打一下工。记者:你们在外面打了几年(工)?刘兰英:我们去外面打了10年工。记者:然后你是回来几年了?刘兰英:我是2006年就回来了。记者:也有6、7年了是吧?刘兰英:恩。
【解说】和刘兰英的情况一样,在英德华侨茶场做采茶工的大部分是已经结婚并且有小孩的女性,在这里工作既可以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也可照顾一家老小。
近年来,英德华侨茶场的很多国有茶园承包给个人经营,采茶工也由原来的国有企业员工变为私营企业员工。虽然没有国有企业员工每月稳定的收入来源,但刘兰英对目前的工资水平还比较满意,“根据等级不同,茶叶按照重量计算,好的时候一天能挣一百多,少时也有七八十。”她现在的平均月薪有两千多,与在外面打工差不了太多。
33岁的郑斯能是茶园为数不多的“采茶男”,他在中国出生,父母则是从越南归国的华侨。已经结婚并且有一个小孩的郑斯能原来也在外地打工,近年来,由于当地与沿海城市农民工的工资差异逐渐缩小,于是他便选择回到家乡工作,理由是“不仅自由,还可以方便照顾家人”。如今,他和妻子伍秋丽已经在这片茶园工作了四五年时间。
【同期】记者:因为现在很多农村里的年轻人都往外地跑,就是都往大城市里面去,你为什么选择回来,在这个茶田里采茶呢?郑斯能:在这边也不错的,总的来说还好过外面呢,比较靠近家里面嘛,工资也差不多嘛。记者:工资2000多是吧?郑斯能:恩,差不多。
【解说】原来经济、交通均欠发达的英德山区,如今已经有京珠高速公路和106国道贯穿南北,武广高铁英德西站也已经于今年4月1日开通。这里亦在规划工业园区,截至目前,仅成立于2008年的英德英红园就已经吸纳入园企业49家,亿元以上项目23个,总投资约159.48亿元,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年产值约200亿元,可以吸纳当地人回来就业。
中新社记者康登淋广东清远报道
分类名称: